美文网首页
《本質之論》

《本質之論》

作者: 钟东妃子笑 | 来源:发表于2020-04-10 15:11 被阅读0次

本質之論

壹個人為什麼要讀書?

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

讓我們再重復壹句:

是為了“做人”,

而不是為了“生活”。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壹陰壹陽謂之道,

道心在悟,道心在微,道心在危!

道指道義,德指品德,德之所在,天下貴之!

天地中萬物,人倫中萬事,以俗眼看紛紛各異,用道(陰陽)眼觀是常,何須分別得失,得失與榮枯,有時猶若無,功名因際遇,學問在工夫,縱覽天階杳,橫看世道汗,本人生性怪,就是不胡圖。人世間信仰百態,儒、釋、道三教合壹。

總而言之性格造就人的命運。

君子守三戒,佛門靜六根,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無行,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欲除煩惱先忘我,各有因緣莫羨人。善惡無門唯人自招。佛學為什麼講無常?因

為世界上的事沒有永恒的。

人的欲望,永遠貪求永恒,想永遠保持存在,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訴妳,積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墮落,合會終須別離……那是必然的道理,這是大原則。

引用《掌中訣》壹段文字:“迦葉佛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實我意,是諸佛教,佛教與佛有區別,佛是壹種凝聚力,佛法無邊。佛是壹種學問。看彌勒佛也不錯,善哉復善哉,無顧亦無災,肚大能容,物囊寬不聚材,凡塵紅滾滾,智網暗恢恢,笑看人間事,眼唇都不開。明人無須言,迷人說不明,言詞少則貴,壹笑天下平。以靜制動,動則壹無是處,處處無事處處事。心靈物也,心性不異,即性即心,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高深莫測。天上的鳥,水裏的魚,高可射,低可釣,萬丈深淵終有底,只有人心不可量。量量同字不同音也不同義。量(量)是妳跟它走,量(亮)是它跟妳走。”

善哉復善哉,無顧亦無災,肚大能容物,囊寬不聚材,凡塵紅滾滾,智網暗恢恢,笑看人間事,眼唇都不開。

道家講的是處世,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所以才‘無為而不為。

佛家講的'是出世,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因此才要證菩提道。

儒家講的是入世,規即是矩,矩即是規,做人入世要懂規規,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

道即理,理即道,道理,理道,顛倒顛,才通仙。壹而三動之,三五之道,而生理〈萬物),三五之道靜之,而歸於壹〈道)。所以。

天地陰陽之道,是陽為生,而陰為長。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戊已才是真陰陽。

不知戊己者,不懂陰陽也。

壹陰壹陽謂之道,萬物皆有道亦有靈性!

《掌中訣》記:“萬物生於水又化於水”。

坎者水也,坎納戊,離者火也,離納己,水火既濟,火水未濟。

戊己者土也,戊納水於北,離納火於南,對立統壹,水火交融得出正果即人,人即是道,天道,人道,地道。

俗話說:做人要地道,要真善美。

什麼是真善美?

真,真誠,以誠待人是最基本的善,道德,遵守法規,做個文明的人,

而美則是更高層次的,向上求知最根本;人往高處走,無私奉愛人最美,真、善、美之間的和諧統壹是人們所向往的理想境界,真像征知識與理性,而善代表道德,美是更高的層次,

壹個人只有擁有真與善,他才能被稱作美,美,是內涵美,當妳做到了真與善的時候,自然就體現出美,至真至善至美 ,就是完美的意思,常言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使心中得到凈化,

凈化人心是教育之根本目標,

變化氣質是讀書的最大受用,

大業惟修德,

敦倫在讀書。

將自己的快樂分享給別人,也就得到了兩份快樂的機會,因為幸福是會傳遞的。

求真務實,多為人謀,道心在悟,道心在微,道心在危。

毛主席說:“人間正道是滄桑”。

他還說:“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

群經之首,《易經》中悟。

《易經》是中國上古第壹天書。

單是書名就很神秘,千年來,人們對“易”這個字進行了很多解釋。

其中漢代學者鄭玄的解釋頗為透辟,他說:“易壹名而含三義:易間,壹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變易、不易、間易,這三個內涵確實概括了《易經》的偉大精神。

變易: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周易》上告訴我們,“壹陰壹陽之謂道”、“陰陽相推而變化生”,萬事萬物總是處在永恒的變化之中。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這。”

易道講求的就是變化,永遠處在變化之中,四方上下周流無礙,不停留在某壹點上。

世界上的壹切事物都在變化,沒有壹洋東西是不變的。所以,“變”是《易經》的精髓和靈魂。整個《易經》說的就是“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這應這個變。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是我們保持活力和生機,不斷進取的第壹法門。漢代智聖東方朔曾經告誡兒子說,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意思就是要隨時準備應對外界的變化,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不易:萬變不離其宗

老子說:“不知常,妄作,兄。”(《道德經》)壹個人不知道常規,就開始亂變,最後結果只有壹個字——兄。人壹味亂變,變到最後,自己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了,這是多可怕的事情。

世界上唯有善心不能變。壹個人心懷善念不能變,對父母的孝心不能變,對朋友的真誠不能變,堅守原則不墮落的心不能變。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間易:大道至間,以間馭繁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經》用64卦384爻,囊括了天地變化之道,人生之至理,正是因為做到了以間馭繁。

大道至間,大道是極其間單的,間單到壹兩句話就能說明白。

所謂“真傳壹句話,假傳萬卷書”。

我們壹旦掌握這個大道,也就必然能做到以間馭繁。

《道德經》上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人生需要上進、需要做加法,但更重要的是學會做減法。

間單比復雜更難。很多人都善於把事情做得復雜,而只有少數成功者才能把事情做得間單。間單就是抓住重點,抓住根本和關鍵,提綱挈領,以間馭繁。

生活不間單,盡量間單過。懂得間單過生活的人,才能品味到生活的本真味道。壹陰壹陽之謂道,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人,合為“三才”。天主氣。天數乃大勢,氣數應之。地主精。精血為體,依托魂靈。人主神。神、形相倚,心、性相果。

天地人三才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三才最早出自:《易經》

“太極”為氣,是分清、濁,謂“兩儀”。

盤古開鴻蒙,清氣上而衍周天,濁氣沈而化大地。然,混噸無極,上下無度、八方不存,清氣之謂“上”者,概以沈積之大地居中,延展兩極。故,天地之形,恰如葫蘆,地居中頸。

清氣有太陽者、變陽者,濁氣有變陰者、太陰者,是為“四象”。

太陽,八卦論為乾、兌,應之天、澤。

地之頂,有九重天;地之底,有十八澤。

變陽,八卦論為震、離,應之雷,火。

九天之上有神雷;十八澤之中出陰火。

變陰,八卦論為巽、坎,應之風、水。

衍化、孕育生靈。

太陰,八卦論為坤、根,應之地、山。

承載世間萬象、滄海桑田。

陰居中,陽處兩極。

地居中,以之為基,視周天星辰流轉、十八澤深淵翻騰,故曰:地靜,天動。

靜為方,動為圓,所謂“天圓地方”。

生靈出乎“濁”,演人教大興,頂天立地、翻滾紅塵、沈迷六欲、執著七情、體味百態,演大千世界繁華盛景、光怪六離,正合造化之妙,有後天之功。

《六祖壇經》雲:迷則師渡,悟則自渡。

妃子笑於珠海

相关文章

  • 《本質之論》

    本質之論 壹個人為什麼要讀書? 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

  • 賦騷不實——讀通札記(979)

    讀文白對照本《讀通鑒論》之《卷八》,感:1、賦騷不實。通覽歷史,俯瞰古今,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仗義之人——讀通札記(951)

    讀文白對照本《讀通鑒論》之《卷四》,感:1、仗義之人。通覽曆史,俯瞰古今,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

  • 讀書之道

    《讀書之道》是本書,論文性質,很有啟發。最具啟發的一點是,一個人安靜的看書,才是看書。

  • 信仰。

    前老闆是北京人,是一個喜歡談論並且同意宗教核心理論的人,某種程度我們是談得來的。畢竟回歸到所有宗教與哲學的最本質,...

  • 2020-03-01

    協作工具軟件 通訊 電話:高品質且高實時性 Email 騰訊通 RTX:可控 Tower 討論,有如論壇發帖,可溯...

  • Data Trip - 台灣河川水質汙染指數

    前篇 Data Trip - 台灣 PM 2.5 最高與最低地區 有質疑的聲音說不能只看空氣品質來斷論埔理的好壞,...

  • 定義

    操作系統 -> 底層是概念與連接、上層是價值觀與方法論價值觀:什麼更好?什麼最好? -> 決定選擇質量方法論:如何...

  • 占星男簡介

    占星男占星是為了幫助出生在太多選擇年代的人了解自我本質之後做出正確的選擇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我是占星師 占本質 ...

  • 论语中级读本(颜渊第十二)(4)

    12.8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本質之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pr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