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之論
壹個人為什麼要讀書?
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
讓我們再重復壹句:
是為了“做人”,
而不是為了“生活”。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壹陰壹陽謂之道,
道心在悟,道心在微,道心在危!
道指道義,德指品德,德之所在,天下貴之!
天地中萬物,人倫中萬事,以俗眼看紛紛各異,用道(陰陽)眼觀是常,何須分別得失,得失與榮枯,有時猶若無,功名因際遇,學問在工夫,縱覽天階杳,橫看世道汗,本人生性怪,就是不胡圖。人世間信仰百態,儒、釋、道三教合壹。
總而言之性格造就人的命運。
君子守三戒,佛門靜六根,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無行,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欲除煩惱先忘我,各有因緣莫羨人。善惡無門唯人自招。佛學為什麼講無常?因
為世界上的事沒有永恒的。
人的欲望,永遠貪求永恒,想永遠保持存在,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訴妳,積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墮落,合會終須別離……那是必然的道理,這是大原則。
引用《掌中訣》壹段文字:“迦葉佛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實我意,是諸佛教,佛教與佛有區別,佛是壹種凝聚力,佛法無邊。佛是壹種學問。看彌勒佛也不錯,善哉復善哉,無顧亦無災,肚大能容,物囊寬不聚材,凡塵紅滾滾,智網暗恢恢,笑看人間事,眼唇都不開。明人無須言,迷人說不明,言詞少則貴,壹笑天下平。以靜制動,動則壹無是處,處處無事處處事。心靈物也,心性不異,即性即心,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高深莫測。天上的鳥,水裏的魚,高可射,低可釣,萬丈深淵終有底,只有人心不可量。量量同字不同音也不同義。量(量)是妳跟它走,量(亮)是它跟妳走。”
善哉復善哉,無顧亦無災,肚大能容物,囊寬不聚材,凡塵紅滾滾,智網暗恢恢,笑看人間事,眼唇都不開。
道家講的是處世,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所以才‘無為而不為。
佛家講的'是出世,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因此才要證菩提道。
儒家講的是入世,規即是矩,矩即是規,做人入世要懂規規,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
道即理,理即道,道理,理道,顛倒顛,才通仙。壹而三動之,三五之道,而生理〈萬物),三五之道靜之,而歸於壹〈道)。所以。
天地陰陽之道,是陽為生,而陰為長。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戊已才是真陰陽。
不知戊己者,不懂陰陽也。
壹陰壹陽謂之道,萬物皆有道亦有靈性!
《掌中訣》記:“萬物生於水又化於水”。
坎者水也,坎納戊,離者火也,離納己,水火既濟,火水未濟。
戊己者土也,戊納水於北,離納火於南,對立統壹,水火交融得出正果即人,人即是道,天道,人道,地道。
俗話說:做人要地道,要真善美。
什麼是真善美?
真,真誠,以誠待人是最基本的善,道德,遵守法規,做個文明的人,
而美則是更高層次的,向上求知最根本;人往高處走,無私奉愛人最美,真、善、美之間的和諧統壹是人們所向往的理想境界,真像征知識與理性,而善代表道德,美是更高的層次,
壹個人只有擁有真與善,他才能被稱作美,美,是內涵美,當妳做到了真與善的時候,自然就體現出美,至真至善至美 ,就是完美的意思,常言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使心中得到凈化,
凈化人心是教育之根本目標,
變化氣質是讀書的最大受用,
大業惟修德,
敦倫在讀書。
將自己的快樂分享給別人,也就得到了兩份快樂的機會,因為幸福是會傳遞的。
求真務實,多為人謀,道心在悟,道心在微,道心在危。
毛主席說:“人間正道是滄桑”。
他還說:“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
群經之首,《易經》中悟。
《易經》是中國上古第壹天書。
單是書名就很神秘,千年來,人們對“易”這個字進行了很多解釋。
其中漢代學者鄭玄的解釋頗為透辟,他說:“易壹名而含三義:易間,壹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變易、不易、間易,這三個內涵確實概括了《易經》的偉大精神。
變易: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周易》上告訴我們,“壹陰壹陽之謂道”、“陰陽相推而變化生”,萬事萬物總是處在永恒的變化之中。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這。”
易道講求的就是變化,永遠處在變化之中,四方上下周流無礙,不停留在某壹點上。
世界上的壹切事物都在變化,沒有壹洋東西是不變的。所以,“變”是《易經》的精髓和靈魂。整個《易經》說的就是“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這應這個變。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是我們保持活力和生機,不斷進取的第壹法門。漢代智聖東方朔曾經告誡兒子說,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意思就是要隨時準備應對外界的變化,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不易:萬變不離其宗
老子說:“不知常,妄作,兄。”(《道德經》)壹個人不知道常規,就開始亂變,最後結果只有壹個字——兄。人壹味亂變,變到最後,自己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了,這是多可怕的事情。
世界上唯有善心不能變。壹個人心懷善念不能變,對父母的孝心不能變,對朋友的真誠不能變,堅守原則不墮落的心不能變。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間易:大道至間,以間馭繁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經》用64卦384爻,囊括了天地變化之道,人生之至理,正是因為做到了以間馭繁。
大道至間,大道是極其間單的,間單到壹兩句話就能說明白。
所謂“真傳壹句話,假傳萬卷書”。
我們壹旦掌握這個大道,也就必然能做到以間馭繁。
《道德經》上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人生需要上進、需要做加法,但更重要的是學會做減法。
間單比復雜更難。很多人都善於把事情做得復雜,而只有少數成功者才能把事情做得間單。間單就是抓住重點,抓住根本和關鍵,提綱挈領,以間馭繁。
生活不間單,盡量間單過。懂得間單過生活的人,才能品味到生活的本真味道。壹陰壹陽之謂道,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人,合為“三才”。天主氣。天數乃大勢,氣數應之。地主精。精血為體,依托魂靈。人主神。神、形相倚,心、性相果。
天地人三才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三才最早出自:《易經》
“太極”為氣,是分清、濁,謂“兩儀”。
盤古開鴻蒙,清氣上而衍周天,濁氣沈而化大地。然,混噸無極,上下無度、八方不存,清氣之謂“上”者,概以沈積之大地居中,延展兩極。故,天地之形,恰如葫蘆,地居中頸。
清氣有太陽者、變陽者,濁氣有變陰者、太陰者,是為“四象”。
太陽,八卦論為乾、兌,應之天、澤。
地之頂,有九重天;地之底,有十八澤。
變陽,八卦論為震、離,應之雷,火。
九天之上有神雷;十八澤之中出陰火。
變陰,八卦論為巽、坎,應之風、水。
衍化、孕育生靈。
太陰,八卦論為坤、根,應之地、山。
承載世間萬象、滄海桑田。
陰居中,陽處兩極。
地居中,以之為基,視周天星辰流轉、十八澤深淵翻騰,故曰:地靜,天動。
靜為方,動為圓,所謂“天圓地方”。
生靈出乎“濁”,演人教大興,頂天立地、翻滾紅塵、沈迷六欲、執著七情、體味百態,演大千世界繁華盛景、光怪六離,正合造化之妙,有後天之功。
《六祖壇經》雲:迷則師渡,悟則自渡。
妃子笑於珠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