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简书,发现了一个喜忧参半的事情,即起了一个好的标题就容易获得颇高的点击率,但草读文章后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亮点也仅仅停留在标题而已,当然,高质量的文章也始终存在着。希望本文能成为后者。
首先我要承认,依照上面所说的流行方式我给本文起了一个自认为还不错的标题,但我想说的内容其实很简单,“2+2”,即介绍两个学习理念和两个名词。
先说两个学习理念
1、思维导图笔记法
这个方法是由东尼博赞提出的,他是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他曾因帮助查尔斯王子提高记忆力而被誉为英国的“记忆力之父”。为什么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记忆力,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思维导图是按照大脑本身的记忆方式来记忆的。
通过观看下面这两张图片相信你会更好的理解这句话。
大脑 导图(以上两张图片均取自于百度图片)
不过不要认为它仅仅适用于记忆,比如整理一本书或是多本书的笔记。
当然,它也不仅仅适用于整理书,也可以整理诸如演讲稿、电影剧情、人际关系等等。
总之,如果你还在用传统的方法记笔记,你就真的OUT了。
2、学了就要应用
拆书帮的学习方式简称为RIA,什么意思呢,比如我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与其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宝宝的吃穿上,不如多提升宝宝的思维和自己的育儿理念。”这就是阅读原文片段(R=Read)。接下来要做的是引导促进(I=Interpretation),这句话不是说不在乎最基本的吃穿,而是要搞清主次,吃穿是次,好的教育方式才是主。最后就是拆为己用(A=Appropriation),老婆今天让我给宝宝买个阿迪的衣服,我一看,好家伙,好几百,又穿不了多久,于是给宝宝买了一套大英儿童百科全书。
第一次看到这个方式时觉得真好。
可是不久当我重温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一书时,发现他早就告诉我们这个方法了,前言就不停地告诫读者要反复读这本书,而更重要的是将书中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也许这种做法确实有些功利,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你不停地问自己读书到底有什么用,那么最浅显的答案就是“改善生活”。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一本书读完以后时隔N久之后再次拿起,发现只有一个很浅的印象,甚至连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书要反复读,不断地巩固。一本书看过了不要急着合上,画一张思维导图,再次读时先看看导图,简单回顾一下大概内容,然后再读书并扩充导图上的内容,最好再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这样才算一个完整的阅读步骤。
再说两个名词
1、目标
这是我们早已知晓却又最容易遗忘的。做事要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你就是无头苍蝇。
2、习惯
据说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为了让目标完成的更有计划性和规律性。
这两个名词代表了两个最基本的道理,但我们却偏偏遗忘了。
当下可读的书有很多,可看的电影、电视剧也有很多,我们之所以还一无所获,不是因为我们知道的不多,而是我们不停地探索、寻找,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就像《独自等待》中的陈文一样,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刘荣身上,而忽略了在他身边一直默默付出的李静。
“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有了梦想即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通过良好的习惯来一步步的达成目标,事情就是这样。
总认为商业有多么复杂,不要只关注自己能挣多少钱,而是通过金钱、产品看看你能给他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善。
这么一想,目标就变得清晰了。
所以,当不少简友都说读了多少本书的时候,我只想说,自从你打算用数量来衡量读书的质量时,你就已经错了。就像用几张学历纸来称量一个人能力一样,前者比后者更加不靠谱。读一百本社交方面的书不如读好好读几遍《人性的弱点》。
这些道理我们都懂,而之所以会忘怀,是因为我们渴求的过多,而行动的太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