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多数日子都是波澜不惊的,怎样在平淡的日常里找乐趣,是区别我们和那些知名的作家们的不同的一个很重要的点。
这本《岁月的平仄》收录了梁实秋、汪曾祺、朱光潜、朱自清、林徽因、萧红、徐志摩等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共分为《剪一段时光,温暖流年》、《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深深的情,浅浅的诉》、《只记花开不记年》、《往事回思如细雨》、《你本是生命的过客,却成了记忆的常客》等六个章节,带我们看华语百年名家讲述淹没于时光中的故事。
有关于童年的回忆,居住的花园,养花的日常,生活的艺术,北平的春天,故都的秋,憧憬与追求,以及那些活在记忆里的人事物。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里阅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在岁月的平仄中,体味时光的冷暖与厚重。
我最喜欢的作者,还是汪曾祺老师了,作为他的铁杆粉丝,任何一本书,一篇散文,我都不愿意错过,收入于这本书里的散文,讲述的是老师童年居住的花园,花园里的花草树木,以及有趣的动物昆虫们。
小时候的我们都调皮,喜欢招猫逗狗,爬上爬下,老师也是一样的,可是我们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花园里的花开了,他是第一个知道的,他会给家里的花瓶插上应景应季的鲜花,懂得怎么摆放,摘哪一朵才最好看,会仔细观察身边的动物昆虫,也会在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陪着父亲,哪怕一直都没有说话,也感觉两人的思想尤为接近。
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时刻,当时习以为常的事情,到现在都成了回忆里的吉光片羽,总觉得来日方长,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最应该珍惜和把握的都是当下才是。
当我们觉得日子很快的时候,其实它也是一天一天二十四小时地流过去的,除了正当的工作之余,怎么度过剩下的时间,也是我们和老师最大区别的地方。
汪曾祺老师在《自得其乐》中提到:
人总得岔乎岔乎,找点事情消遣消遣,通常说,得有点业余爱好。
老师的爱好是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
窃以为,人生的阅历会浮现在你写的字里,你画的画里,甚至是你做的菜里,我们知道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其实还有绘画的胸中沟壑和想要实现的愿望,而做菜,却是能从菜里品尝出你的喜好的,甚至能看出你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这可不是我瞎编哦,如汪老师文中所言:
做菜要实践。要多吃、多问、多看、多做。一个菜点得试烧几回,才能掌握咸淡火候。但更重要的是要富于想象。想得到,才能做得出。
这篇文章里说到的美食都让我不禁流出口水来,可见文字的美好程度。
因为我对汪老师的偏爱,所以举例都是他的文字,这本书其实不仅有我上述提到的文章,还有其他老师的阅历分享,如林徽因的秀外慧中,梁实秋思乡之情,陆小曼对于徐志摩的思念等等,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并为之感动。
我总觉得读书其实就是在读自己,因为我们的回忆里有共通的地方,所以总会在人生的长河里,在随意翻开的书籍里,在偶然回眸的瞬间,命中注定地相遇。
我希望某天遇见的时候,你能从岁月中看见真实的我,在平仄起伏的人生中发现,原来,你也在这里。而我也会对你报以微笑,相互倾诉这些年来,彼此的遭遇。那些回忆里的吉光片羽。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