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眼睛注视着某一物景时,心也在其上流连,心与物合一,心与象融为一体。因而减少了世俗的念头而生出美感,消除了浮躁而增加了定力。凝望旷野、密林、幽溪,净化心灵,是古人的功课。
二
“我擅长养正气”,如何养气?读书、反省、冥想,都是修心的方法。凝视——也是方法之一。
三
读书是呼吸。读大书、好书、智慧书、诗书,感受书中蕴含的气息、灵气、清新。内省就是炼气。去除心中的不纯、不正、不纯的气息,是在身体上做的“减法”,剩下的要留着。沉思是为了储存能量。沉思或沉默中没有思想。能把心收回心上。心归于心,则见“本心”,即无遮无掩的心,即“宇宙心”,即与心同根的“无边心”。天地。只有这样的心,才能藏得住。“威风精神”。
四
凝视是直接吸收大自然中高贵清澈的能量。仰望高远之物,凝望清净正直之像,与世间万物进行深层次的心灵交流,心一呼一吸,气相应激荡,物我相融,而气统一,浩瀚之气纯净。注入胸中。
五
“见甲青,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边”,这是公元前的古人凝视着霜天碧水里那淡淡的幻影,凝视着他苦涩的爱情,他的追求,他要在过往的波涛中。留住自己渴望却永远得不到的东西——那种纯粹属于心的如梦似幻的东西。千年之后,依旧能看到那双保存在古诗词中的眼睛,那样崇敬和憧憬的注视着,只怕眨眼间美丽的幻觉就会消失。于是那一缕眸光一直在一首诗中闪耀,凝视着时间,凝视着我们的视线所及不到的地方……
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却忘了说。”那双停在南山上的眼睛,着迷了什么?不仅山川秀丽,看得见的东西俘获了他,看不见的“存在的意义”也俘获了他。就在这时,那双眼睛,那一人,脱离了存在壁垒。所有的时间相遇,作为时间的“碎片”,他仿佛见证了时间的全貌,从世界的开始到这一刻,南山一直在等着他,南山代表着无限的时空与他相遇.以往,他总是背对着南山,沉沦在泡泡之中,任由求生之刀,将自己的生命斩成碎片。而此时,完整的他面对着完整的存在,完整的存在也在注视着他,他和“永恒”对视了许久……
七
“相望不厌,唯有敬亭山”,这是一种莫大的孤独,也是一种莫大的自由。无法想象一大群人,比如几十人,上百人,一起傻傻的看着某座山峰,会把那座山峰吓坏。看山的人不一定都看到了山,可能只看到一块石头或一棵树。一棵树,一朵云,一只羊,看到了别人的后脑勺,也看到了他们心中一堆杂念。此时的李白正坐在唐朝之外,坐在时间之外,他看到山是孤独的,生命是孤独的,宇宙是孤独的,宇宙是一首孤独的诗,一首无法解读的诗。
八
“我觉得青山好迷人,青山也这么看我。”千年后,我读这首诗给青山听。“我还送了嘉轩几首诗。”青山说,我只好照抄他,这首诗说的正是我想说的:“我觉得嘉轩很迷人,我猜嘉轩对我也是这样想的。”最好的语言、最好的诗歌,传达的不仅是人最深的感情,也是大自然的灵魂。凝望久了,不仅看到了雨后青山的风韵,也看到了自己内心的风韵;圣人可以看到上帝的魅力。
九
“握着你的手,看着你泪眼婆娑的双眼,你却无言以对。”怎样的深情,怎样的苦恋,又怎样的离别和伤感刻骨铭心?依旧是“相视”,那是彼此的凝视,那凝视,是灼入心扉,烙入骨髓。时光在这一刻变得无比深邃。人所立之处,便是人间深渊。而眼泪,是大海的源头,是海底,是沉积盐分最多的地方。
十
古典的东西越来越少,古典的眼睛也渐渐枯萎。凝眸,这种深情而虔诚的举动,似乎并不多见。现代人的目光散乱,目光游离。太多的声色、太多的信息泡沫、太多的虚拟形象,让现代人的眼睛无处停留和聚焦,而“五色使人盲目”更让头脑迷茫。
十一
你在看什么?许多人的创作,他们给你信息,但不是诗歌;它们使您消耗,但不滋养灵魂;它们会影响您的情绪,但不会增强您的感受;他们可以让你兴奋,但不可能让你相信。它们已经与自然的深层本源隔绝,只有可用的“物质性”,失去了无限的意义。“神性”。我们的眼睛似乎无处可投,无处凝视。眼花缭乱,我们收回目光向内凝视,只见一片虚无。
十二
上帝死了。诗歌已死。留下一片人、机器和数字的荒地。空洞的眼睛漂浮在废墟上。我的眼睛渴望凝视,渴望找到圣洁,渴望在废墟和泡沫之外看到永恒的青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