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京三年

北京三年

作者: d866c6045d74 | 来源:发表于2018-04-10 23:29 被阅读237次

三年前的今天,第一次真正踏入这个陌生的城市,三年过去,世界似乎变了很多但又似乎一切都没变。

技术的边界是什么?

凯文·凯利认为,技术是六种已知的生命形态——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之外的第七种生命形态,因为技术和生命的演化路径惊人地相似。

技术的进步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我们生活在一个机器世界里,但又不懂这些机器,这是一种怎样的处境?现在的模式是,我们花钱购买服务,让懂的人或公司来操作和维护机器。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请不到人,或者机器索性坏了,你不就困在了机器组成的监狱里了吗?就比如上了年纪的人不会用打车软件就真的打不到车,有些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淘宝账号不能登陆京东。

我们的社会已经如此依赖技术,为了适应外界,你至少要知道如何使用它。糟糕的是,技术已经变得如此复杂,没有人能够全部搞懂。系统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已经不可能从头到尾掌握整个系统了。根本无法预测和判断,某个领域的技术发展会引起整个系统怎样的变化。也不可能去制定五年规划或十年规划…在科技行业,整体的准确安排和控制,不存在的。

技术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地步,我们走一步看一步,谁也不知道五年十年后,技术会突破到什么程度。

未来10年,哪些东西会变?

I very frequently get the question: 'What's going to change in the next 10 years?' And that is a very interesting question; it's a very common one. I almost never get the question: 'What's not going to change in the next 10 years?' And I submit to you that that second question is actually the more important of the two — because you can build a business strategy around the things that are stable in time.

亚马逊CEO贝索斯曾经围绕“变还是不变”这一问题有过很精妙的概括:“我非常频繁地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在未来10年里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常见的问题。但我几乎从来没有被问过相反的问题:在未来十年中什么不会发生变化?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更加重要的,因为你可以围绕未来一段时间不会变化的东西建立战略和壁垒。”

我们把精力放到这些不变的事物上,我们知道现在在上面投入的精力,会在10年里和10年后持续不断让我们获益。当你发现了一个对的事情,甚至10年后依然如一,那么它就值得你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此。

我倒是想写写十年之内不会怎么变的东西:

企业家精神:

拥抱新技术。站着巨人的肩膀上,先决条件成熟了,产业革命自然而然就来了。而且,产业革命之所以能被称作革命,不是因为它是渐进式的,往往当你意识到革命来临的时候,革命已经结束了。

召集好团队。做人做事有好品格是最符合长期利益的选择,不诚无以聚人心,不公无以令天下。有些事情走点歪路,看上去短期收益了,实际上是损伤长期利益的。

有巨大的野心。人一定要有一点赌性,不急于享受,乐于把自己的收成投入再生产。格局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还有就是在激进和保守之间,适当的选择激进往往会发展更快。

经济常识

能做到不人云亦云,有常识和自己的判断力的人并不是那么多。

吴晓波近期出了本新书《水大鱼大》,几乎梳理了近十年混出名堂所有的公司,有正面的例子也有负面的。

如果说中国的水很好,为什么那么多的公司非正常死亡?为什么那么多正经做事的人被假冒伪劣驱逐?

如果是水不好,为什么能成长出腾讯阿里这样世界领先的公司?为什么500强公司超过100家?

只是觉得,永远不要抱怨环境,也不要抱怨制度,学会自己适应,学会发掘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另外,从加入WTO一直到现在,各国以邻为壑,以民为壑的印钞周期已经几乎结束,中国官方2017的M2总量是8.3%,再跌就有可能出现通缩了,持续了十几年的量化宽松局面还真不一定会维持。

用过去的经济形式来判断现在的各种金融品,并且得出一系列乱七八糟的结论勇加杠杆,只能敬你是条24K真汉子咯。

O2O也好,其他的子行业也好,非量化宽松周期的无条件烧钱竞争会越来越少。要么演变成巨头的代理战(入股获得的流量获客成本低于广告成本的时候,巨头倾向于入股而不是打广告)。要么有盈利的能力,本身有很快的增长。

自己做选择的能力

有些事情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有很多同龄人喜欢把一些大事的决定权交给父母。但中国经济增长太快了,每隔七八年就翻倍,隔个二十年,翻个七八倍的时候,社会运行模式就不一样了,导致很多上一辈人的认知和人生经验不一定对我们这代人有指导意义。

从做事的层面上来说,两个人做同样事情,晚三年的这人个影响力一般不如早三年的,因为早三年那个人正值壮年,干得好自然不会退休。

我对行业的思考

5G

一个大的点是5G,三套协议三张网,eMBB,mMTC,URLLC。分别对应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

第一张网对应的速率可以到10Gbps,和现在的WiFi一个水平,ar、vr、8K视频、3D直播等等都有可能全面普及。

第二张网对应极低的功耗和海量设备接入,同一个基站4G时代可能只能接入K级别的设备,但是mMTC支持的设备接入数量是M级别。智慧电网、物流、农业、家居等等都有可能不再是现在大家理解的样子。

第三张网是低延时网络,王者荣耀之类的游戏建立的前提是网络延时在100ms内,但是这张网应该会把延时下降到10ms级别,可以用于远程医疗,自动驾驶,工业控制等。

三张网络加起来,想象空间之大,远不是现在的4G所能比拟的,目前看起来2020年之前就会开始组城市级别的网。腾讯阿里市值成为世界前十,小巨头TMD的成长,和4G的快速爆铺有关,又会有哪些公司会伴随5G成长起来呢?不得而知。

人工智能

至于人工智能,之前看了李开复的《人工智能》,里面给了一张图,对未来的预判让我印象很深刻:

image.png

非结构化数据的模式识别、感知,尤其是cv,近几年的发展真的是超出想象,我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学个opencv做出来的东西粗糙无比,没几年就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

始终觉得很多视觉公司都以安防为切入点特别奇怪。海康威视和大华在前面挡着,市场盘子就那么大,增长取决于gov的投入,增长很容易到瓶颈。

人工智能整个行业会是一种非常奇怪的业态,收入要么为0,要么收入爆炸,不太存在中间态or线性增长。选择这个行业需要有一点赌性。

流量生意接近枯竭

微信的用户数已经到达10亿,剩下的人几乎都是难以使用智能机的人群。
至少接下来两到三年,在5G普及之前,流量生意会被几家巨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垄断。

获客成本从之前的几毛到现在的大几十,创业公司不太可能靠C端流量来成长。要么像腾讯头条这样自己给自己倒流,要么砸钱打广告,要么等死。

C端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到狭缝之中。B端生意会好做一些,成为独角兽比较容易,但是再往上很容易触及天花板。

某些O2O公司,看上去成长速度非常快。但是技术人员加进去之后能发挥多么重要的作用,换种问法就是开掉一个程序猿和开掉一个运营人员,老板会更心疼谁?对于这一点,我始终持保留意见。

这种格局只有等物联网、区块链之类的分布式场景出现才有可能打破。

比特币/区块链

我的观点是从来没有一个天然通缩的东西能成为货币或者等值物,通缩的东西人们一定会倾向于收藏而不是流通,一个不流通的东西也配称为币?

当然,只要黑产行业承认XX币,长线来看,由于通缩属性的存在,XX币会可能涨价。又或者像某政府发行了石油币,用政府信用作担保发币。

除此之外我不看好各种乱发的币。

如果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或者改变,也不看好区块链这件事情。

至于挣钱?没有那一夜暴富的命,也不想操那一夜暴富的心。

高端制造国产化

中国的制造特点就是一般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旦有人验证模式、方法可行了,再通过自己的体量和规模赶超对手。吃别人的饭,让别人无饭可吃。同样价钱的东西,外国人会亏损,勤劳善良勇敢的中国人去造就能赚钱,这是一个非常神奇且牛逼的事情,如果不理解这件事,就很难理解很多中国公司的崛起。

有段时间在知乎看到一个关于答案,然后去1688看了一下,搜搜日常用品(比如毛巾)。从此我知道啥叫产能过剩,利润太薄了。但是,新的增长正在崛起。从大飞机总成到航用轮胎,从手机集成到面板芯片,从路桥隧道到模块化建筑,从航母制造到节气阀,很多东西由于卖方不多,中国拥有定价权。

中国人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但凡我们能造的东西,一定会被我们变成白菜价。

中低端制造业IP化

典型如三只松鼠、小米生态链和伏牛堂,分别代表123产业。很多人觉得实体生意难做。我看并不是,只是你的实体生意难做,做得好的人能创造更好更大更赚钱的品牌。趋势大致如下:

  • 单品爆款,通过均摊降低研发、模具、营销等固定成本。
  • 中端线路。低端线路1分钱1分货,高端线路是10分钱10分货,而中端线路是3分钱8分货。
  • 品控严格,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味道、一个样子、一个体验。
  • 形成印象,只要选了这个牌子,不会太差。IP形成。

汽车行业

汽车行业是典型的高端制造,汇集上面所有的点,接下来十年一定是起飞的十年。

汽车的零部件,总成预装组件,车辆总成,车辆设计等等都会有完全自主产权的玩家出现。涉及的产业链大几十个。

伴随着电动车的发展和无线通信的发展,车的智能电气化自然而然,将来的“车”一定不是你现在理解的车,城市的格局也会随之改变。

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之母,一旦一种技术能在无人车上使用,一定能找出更多的非车场景使用。数据信息的采集闭环模式是通用的。

生物医药信息学

改变现有医学框架的人可能不会是学医的或者是学生物的,有可能是写代码的。

麻省理工每年都会有十大科技评论,往往评论上的东西需要五到十年的落地期。近几年,生物医药、基因工程相关的技术革新越来越多。

FDA向来以审批医药严格出名,而不久前第一次批准允许基因工程治病。(病毒T-VEC 来治疗皮肤黑色素瘤的新疗法)至少在我的认知里面,FDA通过的药比绝大多数副作用不明的中成药靠谱。

未来世界可能不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是“王侯将相,真的有种”。治病、抗衰老,极有可能变成有钱人的专利。

做技术的人应不应该大方谈论钱?

有人用“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 140 个字符”来讽刺现在的科技发展,前者没赚到多少钱,后者可能发财了。

可是我觉得,而是没有这140 个字符,飞行汽车只会更晚到来。

假设这世界上只有100000个人类,那今天有能力研究飞行汽车的,不会超过10个人。但真正在搞飞行汽车的,只有9个人。为什么?10个人里面最聪明的那1个人,去研究宇宙飞船了。

这群人在任何时代都只有这点规模,在18世纪研究通信的也是这9个人,在19世纪研究电气的也就是这9个人,60年代研究操作系统的是这9个人,70年代研究互联网的也是这9个人,90年代研究分布式系统的是这9个人,00年代研究深度学习的也是还是9个人。

等待总是很漫长,那99990人里面相对比较聪明的100人,站着10个人的肩膀上,在等待飞行汽车的过程中搞出了摩托罗拉,通用,微软,谷歌,抖音,吃鸡,让剩下的99890个人在等待飞行汽车的时间里有事可做。

这99890个人里面又有些握有财富的人,大概1000人,他们自己无法发明出twitter,更没本事鼓捣出飞行汽车,但是他们觉得可以给这些东西提供自己的帮助,让twitter尽快的普及,让飞行汽车能早点到来,顺便自己也发笔财。于是,产生了一个东西叫资本市场。

现在问题来了。

这1000个人因为100个人的努力发财了,那100人更是发了大财。有些人觉得那9个搞飞行汽车的也会被吸引去搞twitter和做金融,这下飞行汽车更没指望了,对么?

我觉得不会这样,也许那9个人里会有那么4~5个人,投身100人去搞互联网,甚至随了那1000人去搞金融。

但是,这个过程社会资源更多的流向了这100个人,只要这100人里有人那么几个愿意去投资飞行汽车团队,那么飞行汽车项目可以拿到比过去多百倍千倍的资金。

这一切,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这是一个绝好的时代。也许我们离飞行汽车依然很遥远,但已经比任何时代要更近了。所以,大胆的谈论吧,市场经济就要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来做技术。

不过,我觉得更值得大家关心的是那位投身宇宙飞船的朋友,会混得怎么样?

社会

多了就不敢说了,还想多活几年。

但是看吴晓波老师的《水大鱼大》,身处十年,但是把视线拉长,会发现视角变得很不一样,无论做什么都会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着你,每每想到其中变不寒而栗,但尊严向来都在民间。

互联网是颠覆者同时又在建立新的秩序,少年杀死了龙,慢慢成长为新的龙,一切都像是轮回,没有好与坏。

价值观

越发相信运气是靠积累的
世事或增或减 终亦可归零
即便是与生俱来存有差距
但是神明赐予的守护都是同等的
做了好事 运气就会积累起来
做了坏事 运气就会马上消弱

不信抬头看 苍天饶过谁

相关文章

  • 北京二三年

    最近要感谢这肆虐的北风,终于让北京的天恢复了它原本的颜色。一转眼,来北京已有将近三年的时光,这三年里,“等风来...

  • 北京三年

    三年前的今天,第一次真正踏入这个陌生的城市,三年过去,世界似乎变了很多但又似乎一切都没变。 技术的边界是什么? 凯...

  • 北京三年

    来北京的整整三年 除了一个心仪的恋人 一无所获 除了一个平淡无奇的生活 无一所得 为何 是我不够努力 还是非我所喜...

  • 北京,三年

    不知不觉来北京三年了,离大学毕业也三年多了。日子过着的时候没感觉,突然回忆起来,就觉得如白驹过隙。在北京这三年的生...

  • 在北京三年

    2015年9月6日,我来到北京,距今正好三年。“三”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特殊的词汇,“三”意味着多。既然来了“多年”...

  • 人在北京——三年

    2014年10月来到北京,18个小时硬座,从重庆来到北京,那时的憧憬和梦想,才过了三年,就已经支离破碎,连捡起一块...

  • 北京·秋·三年

    银杏叶,我觉得由绿到黄过程中的渐变色很美。 写封信,寄给2018的冬。 我冷吗?不冷,瞧,这花多么坚强。 一地落叶...

  • 弯弯曲曲的才是人生~

    翻出了一张旧车票,时间是2014年,往返是北京南到天津。 长大离开家乡后,前三年,倒车是北京到天津,后三年,是北京...

  • 2017第一游——天坛

    时隔三年,重游北京,气势恢宏。

  • 故乡很故

    到北京求学已三年,北京雾霾起了三年,家乡树叶落了三年。 故乡在东北一个四线小城,准确地说,不该叫故乡而应叫家乡,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京三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uo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