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适读人群:历史文学爱好者
接上文 三国第一忍者-司马懿(2)
公元217年,曹丕击败曹植,被曹操封为魏王太子,成为了曹魏的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而以陈群、司马懿为首的“太子四友”,则是因为策立之功,自然少不了飞黄腾达。
(夏侯惇)
然而同年,一个不幸的消息传到了司马懿耳朵里。他的大哥司马朗,和夏侯惇在外出征之时死于瘟疫,司马家的支柱也就变成了司马懿。之前司马朗在外,司马懿在内,现在司马懿的野心也转向了军事上,之前虽然曹操有意把他和刘晔、蒋济一起作为第二代谋士来培养,但是始终没有一个正式的军职。
然而说来也巧,没多久司马懿就被曹操封为军司马。虽然官不大,但是确实往军界前进了一步,也是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提出了曹魏未来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军屯。所以在将来的几十年战争中,魏国从来没缺过粮草,司马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曹操死后,曹丕顺利的继位魏王,陈群作为曹丕身边最得力的臣子,官职升得飞快,压过司马懿好几头,这陈群又是何许人也?
(陈群)
简单的介绍一下陈群,这哥们凭什么排在司马懿前面呢?其实不光是司马懿前面,陈群是排在几乎第二代氏族所有人的前边。他的来头可非常不一般,他是颍川陈家的掌门人,而陈家又是整个颍川集团乃至整个氏族集团中威望最高的家族,陈群已经接替了荀彧的位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氏族代言人,颍川集团的一号人物。
陈家世代书香豪门,陈群的爷爷去世的时候,当时有三万人去送葬。三万人是什么概念?当时全国一共3000万人,也就是说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去给陈家老爷子送葬去了!可想而知陈家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
(小孩读物中的陈元方)
陈群的爸爸叫陈纪,字元方。这个人在小学语文读本里就出现过。另外成语“难兄难弟”就来源于这个陈群的爸爸和叔叔。
话说陈群小时候和他的堂弟,跑去找爷爷争执不下,让爷爷评理到底谁的爸爸更厉害。爷爷说:“哎呀,你们的父亲都是很不错的人才,兄弟不分伯仲,叫我怎么分辨谁高谁低啊。”所以有了“难兄难弟”的成语,这里的“难”读作一声,是相同相近的意思,本意是指兄弟不分上下的意思,但是随着后世的演变“难”字才读作了四声,变成了现在的“难兄难弟”。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他颍川陈家到底有多牛叉,而陈群自然也就成为了文臣集团的一号人物,司马懿也是站队到陈群后面的其中之一。
其实曹丕刚继位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动荡的魏国,臧霸手下的青州兵在洛阳差点就哗变了,幸亏洛阳太守贾逵棋高一着,把哗变回老家的士兵们硬是变成了送钱送粮,衣锦还乡的英雄,才阻止了进一步的动乱。
汉朝在曹操活着的时候一直没存在感,这回曹操刚死,汉献帝就出来秀了一回下限,把用了25年的年号“建安”改成了“延康”。表面上是说魏王的地位太高,去世了年号也应该跟着换,其实“延康”就是“延续安康”的意思,暗地里就是说你曹丕甭想借势篡位,你爹都没敢篡我,我汉家还会延续安康的。
而且,汉朝的臣子们一看曹操死了,又貌似开始了暗流涌动。曹操去世之前就已经经历过好几次宫廷叛乱了,所以曹丕面临的魏国局势更是十分凶险。
这时候,陈群就表现出了氏族首领的风范,直接上奏了一个新制度解决这些不安分子,就是后世闻名的“九品官人法”。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们熟悉的可能叫做“九品中正制”,这中正制就属于“九品官人法”中的一部分。
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九品官人法”。就是把在朝官员分为九个品阶,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其中一品是虚位,最高官员只能是二品。而通过定品给各个官位都加了许多的限制和规定,其实就是暗中抹掉汉朝遗老,省得这些人占位置。
而“九品中正制”则是主要针对人才选拔的。以前汉朝的察举制,带来了一股“沽名钓誉”的不良风气,许多为了混个孝廉的好名声,不仅死气白赖的找当时所谓的名士们给自己做评价,而且等到朝廷来请当官的时候,还要装清高死活不去,以此体现自己的正派作风。这样不仅导致选拔上来的都是伪君子,而且招聘效率极低。
中正是后加的一类非正式官职,在陈群的“九品官人法”中,由各地的世家大族代表作为当地的中正,由中正给想要当官的应聘者来根据家世、才能、品德来定品,经过定品后可进入朝廷做官。
举个例子,一个人被定为五品官,但是当官要从七品官做起,随着资历增长升官后,最终可以到达五品。这就是“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方法,这样既能维持人才的质量,又能使世家大族的势力迅速地膨胀,这才是陈群的真实目的。
后来经过司马懿的改良,又设立了“州大中正”,直接由中央派人任职,掌管整个州郡的人才选拔定品,大大加强了中央集团的世家大族的权利,所以司马家的势力才会在后来膨胀得如此之快,这是后话了。
(曹操求贤)
曹操本来就很排斥氏族掌握太多权利,所以之前当权的时候才会颁布三次求贤令,只看才能不看家世和道德风评。曹操自己就出身寒门,自然是排斥“九品官人法”这种帮助氏族揽权的法令,但是曹丕本来和氏族关系就很近,因此陈群在曹丕即位后提出这种法令,曹丕自然会欣然接受。
这种法令导致了后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所以才有了晋朝“旧时王谢堂前燕,不进寻常百姓家”的阶级分化如此过分的情况。不过也是帮助曹丕清理了不支持他的汉朝旧臣,下一步计划就是如何彻底的接管汉朝天下了。
曹丕想称帝,不是一天半天了,但是总归要有一个人领头带出这个意见啊。恰好,有一个叫做李福的,原来是张鲁手下的,这时候为了讨上头欢心,就把这个话题抛出来了。曹丕就开始虚伪了,不行不行啊,我这么没有才能没有品行的粗鄙之人,哪里做的了皇帝,驳回!
接着又有二次,三次称帝的劝谏,曹丕都以理由不足,没有证据,纷纷拒绝了。本来司马懿不想掺乎到这群唯利是图的人中间,但是这曹丕拒了三次,大家就开始嘀咕,是不是魏王真的不想称帝取代汉朝啊。。。这司马懿听着就有点虚了,你大爷的就知道装,装多了大臣们真以为你不想当了就不劝谏了,你怎么收场啊。
(汉献帝)
其实曹丕心里也急,但是只有大臣们劝谏,皇上自己没开口,曹丕怎么算天下归心呢?于是汉献帝又被一堆支持曹丕的大臣胁迫,写下了禅位诏书。曹丕一开始又要开始虚伪,说你要是逼我称帝,我就跳海以证清白!
汉献帝心里估计大喊:老子巴不得你跳海,我要是有实权早就下诏让你淹死一万回!
然而曹丕最终还是称帝了,在禅让大典上,曹丕开始装13了,说了一句:大禹和舜的感觉,我好像知道是怎么个情况了。(古代最出名的两次禅让,都是被逼无奈,并不是后世传说真心让贤的)
曹丕正式立国号为“魏”,定都洛阳,改年号“黄初”,正式开始了魏晋时代。新时代新气象,曹丕就准备把军界大臣换一换血,在大将军曹仁之下就加了这么几个人:曹真、曹休、夏侯尚。这几个人在曹仁死后,分别掌握了魏国三大军区的最高权力,依旧保持了谯沛集团对于军事的绝对掌控。
司马懿心里一直就琢磨着到底怎么样才能在魏国军界混得一席之地,但是貌似谯沛集团固若金汤,他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不过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司马懿没有等多久,机会就来了。
预知后事如何,请继续关注无双漫谈公众号。
下一章:三国第一忍者-司马懿(4)
无双漫谈:wsmt2474867523 选择复制号码并在微信中添加公众号搜索,或直接搜索无双漫谈,关注公众号即可。
无双漫谈:一个边缘自由主义小知识分子的发声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