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随着《诗词大会》第四季的来临,读诗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但作为诗人的我并不喜欢这个节目。
为什么?因为《诗词大会》的所谓比赛只是将诗变成了一种“猜谜”活动,而这样的形式严重破坏了诗的美感。
那么诗为什么这么美呢?
英国班戈大学(Bangor University)2017年2月份发表过一份心理学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称:诗的美妙,不只是文字。
他们按照诗的格式,造了两组句子,其中一组符合古诗格式,另一组不符合。
他们找来一群人来朗读这两组句子,研究发现这些人也分不清哪些属于古诗,哪些不属于。
但是,当研究者测量他们的脑波活动,却发现他们在朗读真正的古诗时,会发出一种特定的脑电波,而读不符合格式的诗的时候,就不会发出来。
换句话说,这些人意识不到他们读的是不是诗,但是他们大脑的反应已经给出了正确答案。
也就是说诗的美妙不仅仅是它精妙的文字,还包括它独特的节奏、对称的韵律、奇特的想象以及美妙的意境和。
甚至你哪怕你完全听不懂这首诗的文字,你的大脑也会对诗也是有反应的。
因此你家孩子的不识字、不懂诗,不代表朗读古诗就对孩子没有用。
因为他虽然不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他的大脑已经接受到诗性美的刺激。
那这个刺激有什么用?
诗的第一个特点是有节奏感。
你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四句话,都是五个字,都是“哒哒/哒哒”的结构,非常有节奏感,然后前两句和后两句又有一个节奏感的小变化,就是前两句的后三个字是“哒哒/哒”,后两句的后三个字是“哒/哒哒”。
这样既在大的节奏上重复,又在小的节奏上有变化是诗的一个特点。而孩子特别喜欢有节奏感的东西,节奏感又促进了孩子的大脑发展
诗的第二个特点是押韵。
像《静夜思》里面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押韵,即能增加人的语言处理能力,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又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组块策略。
组块就是我们把一些零散的信息加工成小的整体,方便记忆。诗里面句尾跟句尾的押韵,将内容和声音关联在一起。
这样的组块多了,我们就能用声音来记忆句子,降低了学习难度,学起来也就更加简单、有趣了。
研究也发现,4-8岁的孩子,如果能用音韵来进行记忆,那么在小学的阅读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那具体怎么读呢?有三个建议:
第一,要充分利用诗的音乐性;
第二,从简单的诗句开始,
第三,不要太功利
这三条是互相联系的。
1. 充分利用诗的音乐性
首先,什么叫利用诗的音乐性?你可能发现了,诗的节奏、韵律跟音乐很相像。
2013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人在朗读诗的时候,除了会激活与阅读相关的脑区,还会激活与音乐相关的脑区。
如果是在朗读散文,就只能激活与阅读相关的脑区,与音乐相关的脑区没有反应。
这说明对于大脑,诗是自带音乐属性的。
你让孩子读诗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充分利用诗的节奏和韵律。
比如,我刚才举的《静夜思》的例子,就是这样“哒哒/哒哒哒”的节奏。
还有像其他古诗,也都是非常鲜明的节奏感,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的时候一定要把节奏感读出来。
孩子天生喜欢节奏感,他们听到音乐,会自动地跟着节奏晃动身体。应该鼓励孩子利用身体动作来读诗,就是摇头晃脑,乃至带动肢体动作。
不一定是那种夸张的戏剧动作,比如“举头望明月”就一定要做出抬头往上看的样子,身体跟着诗的节奏动作就可以。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打着拍子跟孩子一起念诗,因为研究发现,跟着音乐打节奏,能有效提升孩子智商,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有好处。
你可以让孩子跟你一起打拍子。你还可以干脆把诗和音乐结合起来,就是古人说的吟诵。
要知道在古代,诗其实本来就是歌,就是唱的,只可惜后来唱的方法失传了。
不过,虽然现在只剩下文字了,但其音乐的韵律感却随着“平仄”的间隔与变化保留了下来。
而且有些诗词,尤其是词,又被现代人谱上了曲子,最有名的像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曲调很优美,词也写得非常漂亮,都可以让孩子唱着玩。
你看,把诗的音律特点发挥出来之后,读诗就成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了,而不仅仅是为了识字、背诵,哪怕孩子对于里面的内容一无所知,他把诗当成音乐来玩,也会获益匪浅。
2、.从简单的诗句开始
有些家长出于炫耀的目的,总爱让孩子背一些比较难、比较偏的诗,但这个并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前面我说,尽管孩子不知道诗的意思,但依然能从念诗中获益,可是如果能明白诗的意思与意境的话,对其想象力的锻炼当然就更好了。
所以我举的几个例子,都是文字特别好懂,给孩子稍微解释一下就能明白的,这也是大部分家长给孩子进行诗歌启蒙时会使用的诗。
因此让孩子念诗,是为了让他们体验其中的美,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好感,如果对孩子的要求太快、太难,这可能反而会让他们失去对诗歌的兴趣
3.不要太功利
我见过一些家长,喜欢当着众人的面让孩子背诗,但这些孩子是怎么背的呢?
想想想不想《诗词大会》里的孩子,大多都站得笔直,一口气地把诗给背出来,不但没有节奏感,而且完全就是死记硬背。
要知道,虽然孩子把这些诗背得滚瓜烂熟,但那只是机械的记忆,只要花时间,绝大多数孩子都能轻松背上几十上百首,而这对提升他们的认知一点意义都没有。
而且这些在孩子的大脑里是毫无意义的声音片段,没有规律地组合到一起,而对大脑的发育起不了作用。
所以,让孩子念诗背诗,一定要先去掉功利之心。
孩子念诗,是为了体会里面的节奏感、韵律美,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也能体会其中的文字美。
再大一点的孩子,还能体会文字的韵律之美。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欲穷对更上,千里目对一层楼,非常工整,确实念起来是一种享受。
这个时候再过多地强调你从中认识了多少字,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所以,象《诗词大会》这样打着“传承国学”的真人秀,还是早一天结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