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收到一条短信:“给你讲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必须背弃他们各自的信仰以及承受世俗无情的眼光,才能走到一起。故事只有一句话:师太,你就从了老衲吧!”
当初看到这条短信时,笑得要死。可是,笑着笑着就笑出了一点儿讽刺。
呵呵,确实有意思,这应该算是黑色幽默吧。那样一句话竟然出自一位老和尚之口,的确是有些讽刺。但是我觉得,这段故事目的不仅仅是讽刺,更主要的还是在于揭示人性。
告子有言:“食色,性也。”可见,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人之所以会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有欲望,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儿欲望,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
持这种观点的并非只有中国人,外国人更是如此认为。照弗洛依德的观点来说,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动力都是来自力比多即性欲。这种“泛性论”虽然饱受争议,但并非全无道理。
毋庸置疑,正常的欲望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生活中偏偏就有那么一些禁欲主义者,比如陈朱理学就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从本质上来看,“灭人欲”其实是逆天行事,并没有“存天理”,因为它根本就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客观规律。
禁欲,就少不了压抑人性。在一个禁欲主义的眼里,故事里的那个老和尚是大逆不道的。自称“老衲”的人怎么能说出那样的话呢,那岂不是有辱佛祖的清誉吗?
但是,实际上就是有那样“大逆不道”的和尚,他们的“借口”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也许,他们一开始并非 是“大逆不道”的,而是也想做一个清心寡欲的佛门中人,一生长伴青灯古佛。然而,他们渐渐发现,那种生活是畸形的,是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于是,开始觉醒:从禁欲走向近欲。
想那虚竹,开始是何等规矩,后来却不管食戒、色戒还是杀戒,统统置之脑后。吃起来未必不比别人好,杀起来未必杀得比别人少,爱起来也比一般人爱得更深、更真。这看起来是被迫的,是误打误撞的,但它寓示什么?
试想,金庸那样写仅仅是为了情节的需要吗?显然不是,对于金庸那样的武侠泰斗来说,要情节好看只不过是小菜一碟。金庸应该是希望通过虚竹这个角色告诉读者,和尚也是人,七情六欲是人皆有之的,禁欲者需要向近欲者转化才符合人性。
何以见得是这样?因为金庸笔下的人物,不止虚竹一个是从禁欲走向了近欲,此外还有小龙女、公孙止、玄慈方丈……如此看来,说金庸有人文主义思想并非信口开河。
从禁欲到近欲的过程,其实就是人性从扭曲到正常的过程,是人性觉醒的过程。只有觉醒了,老和尚才敢对老尼姑说:“师太,你就从了老衲吧!”
声明:本文原创,请勿盗用,侵权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