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所期许。
但往往,到了年底的时候,我们却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是否进步了。
例如,我想培养社交能力,我想提高一下厨艺,我想学习一下写作。这些技能性的东西,说学会了,学会了多少难以表达;说不会,感觉自己又毫无长进。真是让人为难。
事实上,我们可以将数据化引入到我们的人生当中。
量化自我,才是进步的好基础。
伴随着移动终端技术、无限网络、大数据应用等的发展,如今的社会基本可以通过数字来表达。
原来,以前数学老师说,学会了数学就是学会了生活,不是骗人的。
美国新媒体联盟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量化自我。但他们的量化自我,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把自己的个人身体状况和各项健康指标,传输到电子产品上,方便自我查看和管理。
这是一种利用数据化对自身生理状况的管理。
那么人生发展上呢,是否也可以通过数据化来管理呢?
当然可以!
人们过去想要观察自我是否有进步,通常只有两个方式。
第一,自我感觉。
如果判断自己的社交能力是否增强了,自我感觉通常是不准的。
面对有些人,感觉自己能言善谈了许多,但不知是否只是两人趣味相投;面对有些人,感觉自己依旧拘束紧张,每每说话总是冷场,但不知是否只是对方恰巧情绪不对。
这种“我觉得”、“我以为”,往往建立在自身的经验或直觉上,具有极大的主观性,甚至是短暂的时效性,并不准确,不能作为一个科学的依据存在。
再加上,自我心理状况也会对自我言行产生极大的影响,万一某个阶段在焦虑状态下呢,这样产生的数据未免有失偏颇。
第二,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对于自己来说,自然是具有客观性的。可也难保没有别人的主观性存在于里面,自己是分辨不了的。
而且,国内社会的社交方式太过讲情面,不熟悉的人每每都是客套地夸奖你鼓励你,但实际上是否真的有进步呢?而太过耿直的人每每打击你,对你的心理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别的不说,太过依赖他们的评价,对我们的心理成长也不是一个好的做法。
从此可见,衡量自我进步,并不能建立在含糊的判断上。
设立目标,自然就要建立在可衡量的数据上。
假如,想要衡量自我的社交能力是否提升了,那就给自己定下每个月看多少本社交类书籍影片、要见多少个朋友的目标。
这是按照学习输入、践行输出两个阶段划分的目标。
然后督促自己学习,然后学以致用,运用到社交场合中去。
然后,每次从社交场合回来,就把人物、时长、主要聊天内容、气氛最好的点都记录下来,做个Excel表格。
每个月都回顾一次,就能清晰地看见自己不足的地方是什么,有效的社交技巧是什么。
专业技能、投资理财、语言学习等等,别的进步,也是如此。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借助手机上的APP,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投入在哪里,久而久之,就可以观察自己是否做到了“5小时法则”。
越是清晰的数据,越能帮助我们判断自己的效率、程度、影响因素等等。
就拿这几年的年终数据来讲。
这几年,互联网公司的APP纷纷推出年终数据,自然是看到了人们对自我数据的需求。
无论是美团饿了么、高德滴滴、支付宝,还是网易云音乐、豆瓣,都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点了多少次外卖,最爱吃啥;花了多少钱,在哪花钱;听了多少歌,看了多少本书,看了多少部电影……总结起来,就是每个层面上的自己。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一句话:
“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衡量它,那么你就不能有效增长它。”
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都能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