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村风情
包圩是个地名

包圩是个地名

作者: 桐州一皓 | 来源:发表于2020-03-15 22:32 被阅读0次

    老家叫包圩,包圩是一个行政村的名字。

    包圩,名字内含有一个“圩”字,住在圩区的人都知道这意思是指圩区跟山区的区别。

    “圩”这个字,或同“围”的字面意义接近,有高大坚固的堤坝围成一圈,外有河水,内有圩田,是为圩。

    网络查考:圩,即圩岸。本意为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也即今人所说的圩埂、圩堤。又一说:江淮闲水高于田,筑堤而扞水曰圩。

    包圩这个名字,也或许跟“包兴联圩”或境内的包家墩有关吧。

    “包兴联圩”,一个很有些年代的圩畈区。圩堤筑于何时,我没找到任何文字记载,只是从老年人的口中传说,应该是有不短的年头了。

    包圩村的田地处在四面环水的“包兴联圩”内,圩外则是四通八达的河流水系,水面最终流向了宽广的菜子湖,继而融入长江,最终百川归海。

    知道“包兴联圩”这个名字的人应该会多一些,因为一直以来它就是是桐城的四个万亩大圩之一,在农田水利方面是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的。第二是因为在东河口大桥的桥头部位,靠近圩内的方向,竖立着一块写着“包兴联圩”几个字的牌子,路人一看便知。

    包圩村的得名是否跟“包兴联圩”这个万亩大圩有关,无人知晓,或许是有一定的关系吧。

    包圩村境内有个包家墩遗址,据1995年版《桐城县志》记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那就是说包家墩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成千上万年前,或者说最少也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

    也可以这样说,是先有的包家墩,后有的包兴大圩,再有的包圩村。

    据传,已经废弃另作他用的包圩小学原址就是以前的包家墩,学校旧址是大河河埂内沿的一块开阔地。

    但这也仅限于一个传说,没有详尽的文字记载指示其具体位置,也许是因为没有出土过什么有价值的文物之类吧。

    包圩小学,最初是一个中式的四合院布局,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西面操场上的两棵两人合抱不过来的梧桐树最为引人注目,学校是原包圩中学的旧址。

    我在此地就读过一年,因为头年发洪水,位于束家墩的包圩小学被淹没倒塌,次年经过交涉,中学就变成了小学校园。

    很喜欢院子中间那宽大的长方形天井,喜欢雨天的课间站在廊檐下静静地望着雨幕,听着水花落地的声音,

    学校后来改名为“玉林小学”。之所以更名,是因为学校的改扩建是由本村出去的李成友先生赞助支持的,先生其时担任齐鲁石化的董事长一职,心系家乡教育,出资赞助学校的建设发展。

    新学校建成后易名为“玉林小学”,玉林二字是其父亲的名讳。

    李成友先生曾入选《当代桐城名人》,这本书放在外地,不在身边,一些人物简介故无法详细叙述。

    曾经名噪一时的盛运集团原董事长开晓盛就是包圩村人,九十年代曾担任过包圩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后离职去县城创办企业,盛极一时。

    包圩的人口居住,有在河埂上居家的,有在圩内的深处落户的。不知是随着农田的走向而衍生的人口居住范围,还是先有人口后有的田地。

    历史的长河里埋藏着无数鲜为人知的秘密,在并不知情的很早以前,先人又是如何来到此荒芜之地的呢?

    只知道圩内人口聚居的村落,地形都是比较独特的,大部分是依水而居,建起的各个大小不同的村落,俗称屋基墩。

    包圩的交通在先前当然只能是田埂路了,上街、走亲戚都是靠步行,连自行车也是无法通行。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有了一条穿过圩心的“中心路”。

    现在的包圩,顺着中心路这条主路往河埂上分支出了数条支线,大河埂的路面也浇筑成了水泥路,车辆可以直接开到河埂上的各个住家。

    包圩是在变化着的,顺应着世间的发展而变革着,村民早已不种田了,田地承包给了种田大户,实行的是半机械化的操作。

    未来的包圩还是会变化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包圩是个地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dh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