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每年的惯例,现在应该正是网球的红土赛季,但是受全球疫情影响,今年的红土赛季已经彻底取消,法网也任性地宣布推迟到9月底举行,随后温网取消,奥运会推迟,美网也正在研究是否取消或推迟,澳网有可能是今年唯一举办过的大满贯赛事。现在红土赛季说没就没,没有比赛看的日子也不好过,实在忍不住,就去找以前的经典红土比赛来聊以慰藉。这种情况还不知何时是尽头,有时不由得想起自己和红土的缘分,还有和朋友的数年“红土之约”,还是感慨万分。
我最喜欢的网球赛事中,四大满贯肯定排第一,接下来应该就是每年从4月份开始的长达2个月的红土赛季。我喜欢看红土比赛,看红土比赛真是一种特别的视觉盛宴:喜欢蓝天白云下的蒙特卡洛、马德里和罗马等地美轮美奂的红土场;喜欢红土场上被风吹起的滚滚红尘;还喜欢看小小的绿色网球在一大片红土场内弹跳;更喜欢看纳达尔和蒂姆等红土高手在红土场上奔跑、跳跃和优雅地滑步。

一、“红土之约”缘起深圳
自从喜欢打网球后,特别是从在深圳湾第一次看到红土场开始,以后看了每年看红土赛季的比赛,就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愿望:希望能到约上三五知己,去红土场“打一场、体验一次”。以前广州没有红土场,自己只能把这个愿望深深地埋在心底。近几年来各地先后建了红土场,每当得知有红土场落成,都会勾起我心底的那个愿意,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不知被点燃过、又被无情地熄灭过多少次,直到去年7月6日在东莞网球中心红土场才如愿以偿。
说起我和红土场的缘分,其实早在2014年11月份在深圳湾就开始了,那也是我和朋友的第一次“红土之约”。那时我刚学会打网球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跟着朋友一起到深圳湾体育中心打球,走进网球场大门不久,就可以看到两片红土场,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亲眼见到红土场,不过好像与想象中的红土很不一样。

由于红土场大门紧闭,没法走进去感受,只能好奇地捡了一些散落在球场外的红土粒,放在手里,捏了捏,搓了搓,还记得当时的感觉不是很好,不知是不是天黑、光线不好等原因,感觉这里的红土好像一点都不红,也很粗糙,朋友说:“这些应该不是真正的红土,有机会我们去真正的红土场,体验下,打一场”。去年10月底去深圳湾体育中心看WTA年终总决赛时,想起以前这里的红土场,还特地问深圳的朋友:“这里的红土场还有没有?”,得到的回复都是:“早没了”。
转眼到2017年7月,在深圳坪山,我第一次真正走进红土场,那也是我第一次参加香港朋友TOBY组织的iOpen活动,这次是香港、广州和深圳三地近70个球友的大联谊。第一天的活动进行得很顺利,第二天早上下大雨,活动不得不临时改变到室内的四片硬地和四片红土场进行,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红土场,还是很兴奋的,只想着快点上场,好好体验红土场。那天人也多,我的比赛安排在第二轮,等轮到我上场时,外面已是雨过天晴,组委会临时通知活动转移到室外场进行,遗憾的是这次就在脚下的红土场又没有打成,再次与之失之交臂。

二、数年“红土之约”总成空
每次过年过节回老家,我都会想方设法抽出时间来找人打场球,前几年听说老家的中昌红网中心采用法网红土品牌,建了好多片亚洲最好的室内红土场,每次回老家,都想约人去中昌红网中心打一场红土,去体验一下中昌的红土场,这个又成了这几年回老家的迫不及待的愿望。可是每次回去,不是时间不合适(场馆不开放),就是没什么人响应,可能红土场太远太贵,总是约不到人,就这样中昌的红土之约几年来一直没有约成功,最后都约在南昌国体打过几次硬地场。
今年过年回家前,又开始约人去中昌打红土,为了等中昌开放,还准备特意推迟一天回来,人算不如天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将计划打乱,去中昌打红土的愿意不得不再次落空,到现在咫尺天涯的中昌红土还没有机会去体验。

据说广州的沙土场很早在沙面就有,现在也成了传奇;体院的沙土场到现在还一直像神一样的存在,去体院打过很多次球,可惜一次也没有打过这个传说中的沙土场。直到这几年广州也陆续有红土场了,有私人老板在楼顶上建了个红土场,开始还一直想找个时间去体验,也是和朋友约了几次,听说不是真的红土,朋友对这个红土场兴趣不大,也只好作罢,除此之外,广州现在的红土场也只有开发区网校不对外的2片和南沙网球中心6片场。
2018年底开发区国际网球学校按欧洲传统标准建成了两片红土场,应该算是广州真正的“第一片”红土场,新场落成时很多人去尝“头啖汤”。我自然很想约朋友去体验,尝试过很多方法,都没有如愿以偿,主要原因还是这两片红土场要用于青少年培训,不对外开放;也没有本事找不到人,通过关系来试打。开发区网校的红土场打不了,有时去那里打球,场地离红土场不远,也没有什么兴趣走到红土场那边去看一看。
三、2019年“红土之约”终如愿
直到去年幸福才来得太突然,先是7月6日在东莞网球中心,我期盼几年的“红土之约”才第一次如愿以偿,紧接着8月8日我的“红土之约”又一次成功,组队参加了在南沙网球中心举行了广州首次红土团体赛。
先说东莞网球中心第一次成功的“红土之约”,说起来也是很有意思,连续两年法网决赛都是新老两代“红土之王”纳达尔和蒂姆的巅峰对决,特别是去年的那场决赛,看得更是热血沸腾,又一场点燃了心里的那个“红土之约”,这次是更加强烈,感觉必须马上要去打一场红土,体验打红土的感觉。照例广州是打不成,就和朋友商量好,准备约着暑假专程去中昌红网中心打,后来燕姐得知后,建议“不必舍近求远,去东莞就可以”。

燕姐请东莞的夫子帮忙,很快就订好了东莞网球中心的两片室内红土场,2019年7月6日,广州的傅老师Coco、珠海的燕姐琼姐崔老师、顺德老卫小顾一家三口、江门丽姐和东莞的夫子艳峰等12人相聚在东莞网球中心的红土场,我到这时候才是真正第一场打红土场,五年前的“红土之约”终于实现,比2014年在深圳湾第一次见到红土场,感觉是不可同日而语,兴奋之情更是难以言表。
等走到红土场门口,看到室内的两片光滑平整的红土场,都舍不得迈开腿踏上去,慢慢走了几步,认真感受双脚踩在红土上的感觉,看到身后两排清晰的脚印,这种感觉真的很好。很多朋友也都是第一次打红土,和我一样都很兴奋,放下球包,先在红土场上画了一个大爱心,拍完照再打球。我也不急着上场, 在球场里面沿着场馆四周转个遍,各个角度都看一看、拍一拍。

顾不上室内红土场的高温闷热,场上尽情体验打红土的感觉,假装在法网,用心感受红土场的高大上:学球星不时用球拍敲下鞋底,开心地看粘在鞋上的红土纷纷慢慢落下;有几个争议球,双方还不忘停下来,走过去一起看球印判断是否出界;场下也没闲着,走到刷鞋工具上,试试能否把鞋刷干净;临走之前还不忘拿起场边的拖布来试试平整场地。
第一次真正的红土体验,2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带着粘在鞋子和袜子上的红土印记尽兴而归。这次感觉和想象中的一样,唯一的遗憾就是,由于室内酷暑难耐,打了两个小时也没有学会滑步。这次东莞的红土之约,还直接促成一个月后(8月24日)在珠海聚横琴网球中心的珠海、香港、澳门、广州和东莞五地60多球友的大湾区网球大联谊,也算成就了一段佳话。
刚体验完东莞的红土场,幸福接踵而来,在8月8日刚建成的南沙网球中心红土场再次体验了红土场。为庆祝“全民健身日”,南沙举办了一个红土网球比赛,报名的消息已公布,16支队伍很快就报满,广东的球友都想去这个红土场尝尝鲜,我约上朋友组队,也很侥幸地抢到一个名额。由于在比赛前一天晚上才赶工,做好4片红土场,比赛人多场少,到下午5点多才打完小组赛,淘汰赛又碰到下雨,一直打到第二天早上才决出最后的名次。
这是我第二次打红土场,体验的目的是达到了,也只是觉得没有什么特别,远没有第一次在东莞那么兴奋。说到体验,明显没有东莞的红土好,这里应该也不是真的红土。可能由于赶工的原因,场地很不平整,烈日暴晒下,红土晒得都发白。随后的9月初又举办了一次红土团体赛,16个名额也很快就报满了,物以稀为贵,想去体验红土的人还真不少。
我的数年“红土之约”,说起来有点心酸,历经千辛万苦,前前后后约了5年才约成功,才好不容易在红土上打过一场、体验过一次。有朋友去过欧洲和台湾,都亲身体验过那里的很多红土场,也很便宜,在国内别说红土场数量少得都数得出来,就是所有的网球场加起来,数量也少得可怜,打网球人更少,导致在国内网球还是小众运动,这也是制约中国网球进步的重要原因。
国内的红土场少而且价钱昂贵,去打一两场,体验一下或者尝尝鲜肯定是没有问题,经常去打根本是不可能的。很庆幸在红土场上打过球,以后应该不会像以前那么渴望。如果下次还有机会再去打红土场,我肯定还会约人去的,到时看看:再打几次,可以学会在红土场上从容地奔跑、跳跃;再打几场,可以学会在红土场上优雅地滑步。
后记:
去年7月8日在东莞网球中心第一次打完后,就想动笔写自己打红土的经历,当时只列了个初步提纲就没有下文了,没想到一直拖到现在才完成。要不是疫情时期无聊突然想起,还不知道会拖到什么时候。4月13日再次动笔,拖拖拉拉、修修改改,总算是写完,也算是自己打球经历的一个真实的记录。
20190708 动笔提纲
20200413 再次动笔
20200423 初稿
20200424-26 修改、配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