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读者称呼李笑来为老师,我却更愿意称呼其名字,因为我把《通往》定义为我们之间意识上的交流(我不觉得是单方面的,因为在回复问题时作者就跟读者有了一个意识交流)。其次,是笑来更新的概念其实是熟为人知甚至习以为常的概念,一看到这些概念大部分人都会知道,但是更深层次的意义并没有多少人去深思,李笑来就是以此为基础去带读者深入了解某些概念的另一层意思。
不想写开头的开头……
一开始分享的《通往》我并没有把注意力放进去多少,看一会聊一会,可以说是一溜溜就看完了,那几天也刚好是复习课,每天注意力全部放在老师讲的重点之上还觉得不够用(这就是光明正大的借口)。
有一天复习烦了点开链接,一看,那些观点怎么跟自己的不一样(( ̄ー ̄)最初的时候我真的是跳着来读的),然后经过小康的提点回看前面几篇,发现不是观点不一样,是所说的话题也不一样。同时,也看到了李笑来说到要一字不差的阅读文章。从看到这一句起我就在践行,发现当你逐字阅读的时候,可能一开始你还是很烦躁,但若尝试把注意力放进去,你将发现你逐渐平静了下来。想来现在可以静下心来逐字阅读任何东西也是从这里得到加强的。
意识需要定时增强或更新。在元旦前后因为某些原因没有点开来看过,原本是想着停看两三天,然后一次性读完,结果却是未读文章呈等差数列递增,看着越来越多的文章也就更没有点开链接的准备。现在回想,发现在没有阅读的那几天里,之前对意识有影响的概念也在逐渐模糊,懒散拖延始终纠缠着我。当时模糊的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重新点开了链接,直至今日,我都会每天至少看一章(原本想要用坚持这个词,然后突然一惊,一时半会想要改变这个习惯真不容易)。
“到底是意识影响实践还是实践影响意识”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在我看来就是意识和实践是相对的,两者不分先后。在实践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意识;从某一处得到一个新意识的时候,把它用到实践当中,也会影响实践。在这一个多月中,我把《通往》中吸收的新概念转化为意识再用于实践,我认为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三个大坑,随大流、凑热闹、瞎操心。当我从这三个坑中爬出来的时候发现,就算没有随大流没有凑热闹没有瞎操心我和朋友还是和以前一样相处,并没有什么影响,可能最大的影响就是我把放在这三个坑中的注意力投放在了比它们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我认为注意力和逻辑息息相关,上面说到注意力接下就应是逻辑,而逻辑又与元认知相互联系。李笑来提到的三种增强元认知能力的方法简单来看就是注意力和逻辑。注意力帮助你把看到的东西刻在脑中,而逻辑则是顺着记忆反推出问题的缘由(一般来说注意力强的人记忆更好,逻辑则是把记忆进行分类,以便于推出事情的缘由)。之前在对着亲友发脾气的时候通常是脑子一热就发飙,这几个月在脑子发热打算发飙前握紧双手暗问一句为什么生气,大多数情况会平静下来,因为发现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自身问题(例如ta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某件事,后来一想,为什么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什么我不按照ta的想法试一遍,而且每个人都有思想上的自由)。实施这个方法后解决了很多潜在的问题,暴躁的时间也变少了(ε: )
在安全感方面,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如果每个人都要求有100%安全感,显然这并不利于人类发展,所以人类需要主动放弃一部分安全感。这一概念对我来说实践起来比较漫长,因为要经过长期考虑、模拟(我也觉得这样很墨迹,但是主动放弃部分安全感意味着你无条件信任你所授予的部分权限)。在近阶段,我要遇到无数个主动放弃安全感的选择,我所需要决定的是主动放弃多少安全感。主动放弃安全感主要集中在老师和小伙伴上,带来是不单是学习上的,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迟做总比没做好,之前我一直把想做的事停留在“想”上面,然后什么事情也没有完成。正如我大一就开始说要炒股,计划大一模拟一年,大二第一学期正式实践。然后大一是开了个模拟账号断断续续进行了几十次交易,也没有利用这段时间对股市进行了解,大二开学继续混混沌沌,正式开始做实事是在大三开始。对比大一就开始实盘操作的同学我自愧不如,但是我这总算是完成了计划。但是两年的跨度可以做很多事,现在回想也只有一声叹息。联系之前的状况,修改了计划的记录方式,目前改良版的计划表里,我将要做的事情记录在了本子上,并加上了时间的限制,以此来检验自我。
最主要的成长主要还是表现在意识上。从在实践看,它并没有跟上意识成长的速度,这也是我2017年的目标,做行动上的巨人。首先从不睡懒觉开始。
还有一些概念我没有提到甚至忽略的,那是我需要回看的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