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上海妈,看看同类都怎么焦虑了?
中国最焦虑妈妈上海居首,但焦虑什么她们自己都不知道
原创 2017-07-28 爱丽丝 爸爸真棒
“
前不久,我们的网红男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的资深美本顾问余涛老师在“爸爸真棒”做了一次“刷三观”的讲座。在被“集体焦虑”浪潮席卷的魔都,他对于教育和留学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今天,我们把讲座内容整理成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
”
某大数据公司发布的《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中,不出意外,妈妈焦虑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一二线城市,其中最焦虑的是上海妈妈,以超70的焦虑指数高居榜首。
在年龄的分布上,8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的人群。更有趣的是,“学区房”与“子女升学”问题竟然超过了“婆媳关系”,成为困扰80后妈妈的最大因素。这些受过良好教育,踩着高跟鞋在CBD大楼里呼风唤雨的80后妈妈们,谁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栽在“幼升小”、“小升初”、“留学潮”的跟前。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为什么家长们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焦虑?
准备好走国际化教育的我们又该如何沿途“打怪”呢?
同样是80后,走过体制内(高考+2年交大本科)也体验过国际教育(2年密歇根本科+斯坦福硕士)的资深美本顾问余涛老师给“集体焦虑”找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答案。
还在“焦虑”着的你,或许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好好读一读。
“集体焦虑”
令人意外的来源
1
为什么这些年来,家长和学生的焦虑愈发严重呢?这里有时代发展过快的“大背景”,也有扎心的“小原因”:有些焦虑可能是人为制造的。
竞争力变得模糊 是焦虑根本原因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对于如何有竞争力的判定,变得模糊不清了。
很多年前,我们只要高考能考好,上了985、211学校,你就是社会人才了。再过了几年,只要是出去国外名校留过学的海归,也同样是有出息了。但随着这几年海归越来越多,好像连个国外名校文凭也不那么吃香了,于是大家就彻底不知道,到底怎么样才是有竞争力的新时代优秀青年了。
焦虑,由此产生。
有些焦虑 是人为制造的
如果你要说上面那个原因略显官(假)方(大)了(空),那么下面这个理由可能有些扎心。
讲实话,有些恐慌是人为制造的。
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一些文章说中国孩子小学阶段一年只读十几本书,日本的孩子读八十几本,以色列的孩子200多本。
家长一看就焦虑了,我们只读十几本人家读200多本,所以我们的孩子要完蛋了。
其实真不是那么回事,说句阴谋论,就是卖书的想卖书了而已,所以它故意写一篇文章,告诉你们,有些课外读物你们该买起来了。
但事实到底是怎样呢?中国孩子的课外阅读量确实比不上国外孩子,但是他们的课内阅读是要远超国外的孩子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深度是很深的,但是广度没有海外孩子那么广,涉及的东西相对单一。
所以,现实真的没有那么糟糕嘛!
包括为什么最近几年国际教育这么热?为什么大大小小的国际学校就像春笋一样拔地而起了?也有这样的原因。群体恐慌激发了社会资源向国际化教育倾斜,与此同时,资本在行业的集中爆发只会让恐慌更加剧。
再举几个例子:
我们对身材焦虑,健身房开始火了;
我们对城市喧嚣焦虑,郊区别墅开始火了;
我们对自己的眼界焦虑,旅行社火了;
……
以上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道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旅行社会发很多很多软文,说这个社会这么大,是不是应该去看一看?
国际化教育的热门,也有这个原因。
摈弃焦虑后 为什么仍要留学?
讲完以上两个道理,可能某些家长就要问了。你说国内教育也没那么糟糕,而且未来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那么为什么还要让我的孩子出去留学/接受国际化教育呢?
因为还是有差距。
首先,让孩子出去留学是一个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好方法,后面我会提到一些去美国值得一学的专业。
其次,让孩子去美国留学,是因为目前的国际规则还是美国人制定的,包括贸易、法律、货币、金融等等。
如果我们还热爱脚下的土地,如果我们想给下一代更美好的生活,那么是否应该去更强的国家学习他们的规则和方法论呢?
让更多人接触更先进的文化,增长更多见识,未来能够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做国际化教育的初衷。
以上似乎讲的有些严肃了,再举例说明吧。
就以我们从小背诵的唐诗来说。我们的老师会让你们读一些、背一些诗,然后问学生这诗表述的是什么意思。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可为什么杜甫在这个时期会有这样的心情?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又是什么?这时候我们的学生不会主动去想,我们的老师也从来不问。
而对于现象背后原因的思辨,对于扩展阅读的强调,正是国际化教育很强的优势。
留学之路
也有“减压”走法
2
理顺了“焦虑”的问题之后,如何出国留学的实操就纯属经验之谈了。由于余涛老师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在美国就读,回国之后主要从事的也是美本申请行业,因此下文的分析主要是美国留学。
出国留学的 最佳时间
有人会问什么时候出国对孩子最好,这要看两点:
家庭规划
学生的性格
首先,如果家庭真的打算未来在海外生活,不管是将来移民还是工作,那么高中出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明显能感觉到高中出国的孩子对国外的文化认同度跟语言的熟练程度会高很多,而且在大学时更能融入。
但如果纯粹只是为了武装自己,把自己的学术及见识水平提上来,而并没有太多海外生活跟移民倾向的话,其实大学出国就足够了。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家庭规划。
其次就是孩子的性格。如果你希望培养孩子强大社交能力,并且本身是外向型孩子,低龄出国并不会带来太多的问题;但如果孩子本身比较内向,过小年纪出国或许并不是最佳方案。融入不好的话,对于TA的生活、学业都会造成无形的压力。
出国留学 选什么专业
那出国留学到底学什么好呢?换句话说,在美国学什么专业是有意义的呢?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角度来说明:
什么专业好找工作?这里就涉及到现如今中美就业的问题。
什么专业中美差距大?这个就是未来行业发展方向的问题。
但归根结底,专业的选择还是要看孩子本身的兴趣。
1
想留美,还是只能读计算机和金融
我们总是听到大家吐槽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有一大半在学计算机、金融、数学专业,听上去无比boring,但话又说回来,中国学生想要在美国找到其他行业的工作也几乎不太可能。
比如销售、市场、传媒……甚至前台工作,试问哪个企业会找一个外国人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呢?所以也是无奈之选吧。
2
为什么我们总被印度小伙伴们碾压?
说到在美国工作,不得不谈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印度学生总是混的比我们好?
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两个维度来看:
抱团取暖vs独自打拼
有人说,硅谷已经成为印度裔高管俱乐部。萨蒂亚·纳德拉、桑德·披猜、拉吉夫·苏里、尼科什·阿罗拉、桑杰·梅赫罗特拉、桑杰· 贾、山塔努·纳拉岩,这些人名并非家喻户晓,但是他们却都是科技行业著名企业的高管,分别担任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谷歌新任首席执行官、诺基亚首席执行官、软银集团副董事长兼软银网路与媒体事业公司首席执行官、SanDisk公司首席执行官、Globalfoundries公司首席执行官和Adobe系统公司首席执行官。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来自印度。
印度学生在美国工作签证H-IB申请的作弊是路人皆知了,一旦当公司面试官甚至CEO都是印度裔的时候,你慌不慌?他们对于老乡的提携程度,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而华人面试官对于同乡的严格也是出了名的,其中缘由,自行猜测吧。
破釜沉舟vs可进可退
第二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美国找工作的学生心态跟别人不一样。印度、巴基斯坦、古巴、巴西学生,他们留在美国的心态就是,我已经破釜沉舟了,除了留下来我没有后路可退。
经常看宝莱坞电影的人可能会知道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这是印度TOP1(且唯一)的顶尖大学,相当于国内北清复交等学校加起来的地位。
IIT校园一角
但正是这所集中着全印度精英的大学,每年有70%的学生会出国深造,而且大部分都落脚在美国。然后假如你到了硅谷,你随便问一个留下来的印度人将来的目标,他会非常直接的和你说他要留在美国工作、升职、结婚生子等一系列人生规划。
但如果你问一个中国工程师的话,大多数人肯定会告诉你工作着再看看吧,过两年有机会就回去创业了。
当然我们很欣慰中国蓬勃发展的产业完全可以消化掉出国深造回来的高端人才。以上主要说的是心态导致的职业发展问题。
3
回国发展,听听阿里巴巴的HR怎么说
如果你想要回国发展的话,听听国内大企业HR的选人标准是很重要的。
再以中国学生很喜欢的计算机专业作为例子,美国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有着极强的竞争力,但主要是在创新开发这个维度。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实践和执行力并不缺少。
余涛老师的一个学生现在是阿里巴巴的HR,他说,如果他招1个硅谷(毕业后在硅谷有工作经验)回来的员工,他会再招5-6个国内相关专业的员工。
为什么呢?他说:在实际上操作能力上,我并没有看到美国在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比我们的强到哪里去,但是他们是在一个自由的创新氛围里面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极强的创造能力,所以他们回来都会在这边带项目。
4
哪些行业,我们和美国之间有巨大差距?
余涛老师认为,材料、金融和管理这三个行业是比较典型的。
材料学
经过5年的研发,直到2016年9月,我国才制造出第一批圆珠笔芯所需笔尖钢;经过近20年航空人的努力,直到2017年5月,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终于首飞。为什么起步慢?就是受制于材料。
金融学
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就不用多说了吧?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对于资本的管控也实在是因为玩海外资本风险太大。
各行业的管理
不管是在娱乐、体育行业还是大型企业的经营上,美国对于行业的运营和管理都是非常成熟且不断在创新的。这一点在文化娱乐产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包括被各种霸屏的美剧、好莱坞电影、脱口秀、NFL、NBA等等。
这三个中美差距比较大的行业/专业,不管是为了未来就业还是有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确实是可以作为专业选择的考虑范畴内的。当然,前提已经老生常谈了很多次了:孩子喜欢。
美国大学 到底怎么选
提到选校,相信有不少人会拿出一张排名榜,开始挑选合适自己的名次,前50?前30?还是前10?排名当然是重要的,但另外一个重点是,挑排名的同时我们不妨去好好看看学校所在的城市。
首先,对于美国大学本科学习来说,很大程度上,学校的地理位置将决定你未来四年的收获。如果你选择纽约,你势必不会错过百老汇的音乐剧和华尔街的金融人才;如果你选择加州,你可以随时感受好莱坞的奇思妙想,碰撞硅谷的科技思潮。这是城市所能赋予你的能量。
举个例子:
有一个同学选了一个美国中西部的学校读服装设计,虽然那个学校从排名上看还蛮不错的,但是在一个几乎所有人都穿着随(土)便(气)的城市里学服装设计,四年之后如何才能有一个好的时尚观呢?
但假如你在洛杉矶学习服装设计,这里是世界知名潮牌发源地之一,相信这座城市会起码带给你一半的专业塑造。
其次,在什么城市的“顶级”学校学习也会最大程度注定你在当地会有什么样的人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美国当地人选择学校肯定首先考虑本州,甚至是所在城市,而不像是国际生那样摊开美国地图随我挑选。
比如在U.S.NEWS上排名第56的南卫理公会大学,却是一所聚集了美国整个南方中上层白人家庭的一所精英学校。随便挑几个该校校友你们就会懂了:
前美国第一夫人劳拉·布什
前德州州长Bill Clements
亨特石油公司董事长Ray Hunt
美国航空公司总裁兼美国航空集团董事长马斯·霍顿
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Robert Dudley
……
因此总结来说,在美国本科选校的时候,一定要跨出校园去多看看,这座城市、大学校友对于自己,对于家庭有没有帮助,这会比单一看学校来的好。
美国的治安 到底有没有那么糟
在章莹颖案之后,中国家长和留学生对于美国的治安尤为忧心:
世界这么乱,国内很安全,我到底要不要出国?
出国后,又该如何保证安全?
1
美国有城市“夜不闭户”也有地方容易被“打劫”
余涛老师大学本科在密歇根大学就读。当时他所在的地方真的是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那个小镇是一个大学城,小镇6万人口中有4万人是与大学相关的,包括教职工及其家属、大学生、以及科研项目工作人员等等,治安非常好。
有一次他在网上买了一个Mac电脑,邮递员没有打电话给他,而是直接把电脑放在他住的house门口(沿街),等他下午放学回家之后才发现,所以真的是“路不拾遗”。
但他也在美国经历了所谓的“抢劫”事件。
一次从芝加哥机场下来打车去市中心,刚下出租车,就有两个当地白人走过来和他说,我给你讲个笑话,你给我10块钱。
他心想:我不听他讲笑话今天就得完蛋,就说行讲吧,讲了他也没听懂,因为很紧张。重点是:余涛老师最后给了他们20块,对方也没有找他钱,而是又给他讲了一个笑话……
这也再次说明,在美国选择一个好城市的重要性。
2
留学生租房不要贪便宜
去美国留学,可能就要租房子,比如说一条街的左边的房子是1500块/月,右边房子是800块/月,你会选择哪一个?建议:千万要选1500块/月的。
为什么一条街马路能差将近一倍的房租?就因为两个街区是不同警权边界,可能这个街区是每半个小时就有警车出来巡逻一遍,那边一天就出来一次,这就会造成断崖式的治安。
教育的初衷
是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3
在文章的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即使遵照多少有用的方法论,也一定不要违背“真爱”这个初衷。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孩子喜欢的专业、喜欢的学校,甚至说喜欢的受教育方式。
可是不少孩子或家长会说:我根本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怎么办?答案是:你要善待和培养孩子无尽的好奇心,不论是在什么阶段。
因为好奇心会让你变得很厉害。
我们来举最后一个例子:
有一个上高一的学生,某天和朋友一起在酒店里坐电梯。这时候,进来两个外国人,从发音上可以听出是德国人,两个人的胸口都别着一个带logo的名牌。
因为学生所在的是一个三、四线城市,理论上并没有太多的外资项目在做,他就很好奇:怎么会德国人在这里呢?
于是就赶紧行动,等两人一出电梯就马上掏出手机查那个公司是做什么的,结果发现那个公司是做“下水道影像”的,也就是我们的城市地下管网的监测。
以前中国很多城市的地下工程都是瞎造一通,现在为了科学化管理,需要下水道的影像来协助监测。
以此为起点,这个孩子就去探索了:
下水道影像是什么?中国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目前是什么样的情况?下水道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有什么关系?
基于以上的基础知识探索,他进一步扩展阅读到:
海外哪些国家在这一点上做的好?有哪些大学的专业是跟这个相关的?我应该具体学什么专业、课程?如果以后对这块感兴趣的话,能在这个行业做出怎样的发展突破?
这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就是因为在电梯里不小心瞟了那个logo一眼,他的知识面可能就拓展到了至少3-4个不同的方向,如果感兴趣的话还会接着再往下挖。
因此,善待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凡事都往外多问一句、多走一步,不仅增长了知识面,而且会越来越有兴趣。反之,强行报的奥数班、兴趣班只会让孩子压力山大,家长焦虑恐慌。
在手机屏前焦虑的老爸老妈们,是否一开始的立意点就错误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