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阳武功县西北的武功镇,原本老城东门外的漆水边,广阔的田野上矗立着巍峨的教稼台。但是,随着城镇的不断发展,这里逐渐被各类建筑包围,曾经的“教稼圣地”已经隐藏到路边的小院子中,一不小心就擦肩而过——
传说,在公元前4000多年的时候,周人的祖先后稷在这里教百姓稼穑百谷。在陕西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之后,仿古式的木质结构大门,坐东朝西,古色古香。门上悬挂着原民革中央主席屈武所书的“教稼圣地”匾额。
走进大门,树木参天,碑石林立,内心瞬间安静下来。迎面是后稷的雕像,左手抱五谷,右手持农具,端坐在土堆上,昂首注视前方。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后稷是帝喾的元妃姜嫄的儿子,原名为“弃”。他在小的时候,就有巨人之志,喜好种植树、麻、菽、麦;长大以后,教民稼穑,尧推举他为农师,封在一个叫“有邰”的地方。
据说,这个“有邰国”就在今天的武功县境内,所以后人在这里修建教稼台,纪念这位中国农业始祖后稷。教稼台为覆斗形,在五层台阶之上,高约9米。台下辟有四座门洞,互相连通,面朝四方,象征四季。
走进门洞,过道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大量的石碑题刻。其中,包括钱范宇、刘暲昆、周尧、赵宏章、于右任、吕楠、王任重、屈武等人诗词题刻,还有“重修教稼台”“武功八景”和“教稼名区”等重要的碑刻,琳琅满目,庄严肃穆。
东侧的门洞上,镶嵌着屈武题写的“教稼名区”五个大字。他是我们渭南人,于右任的女婿,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兼中共党组成员、书记。
从南北通道的东侧,可以登临教稼台上。过去,远眺四周,漆水环绕,田野无边,乃“武功八景”之一。如今,周围满是建筑,视线全被遮挡,平台上空空如也,好像站在谁家的阳台上了!
与此地相邻的杨陵区,如今已经成为“农科城”,拔地而起的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继承后稷教稼台的历史渊源,再创新时代中国农业的辉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