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向自已提问
(一)为何要学会提问:
1:主动建构知识
书中的书本是已成即定的内容,但并不是你内心的困惑,或那些待解决的难题。你吸收这些即成的知识,而没有解答内心的颖问,你只是做了一个被动“吸纳者”或者“搬运者”角色。并没有把自身的心智,包括你原本已有的知识体系,方法和观念乃至困惑调用出来。
2:打开新旧知识之间的通道
求知的过程,问题就像向导,引领我们去接近这座知识的高山。而引领本身,又有赖于我们已经看到的,模糊的轮廓,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地基而来的。
所以,我们对旧知识的梳理和反思就特别重要。通过提问,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不能搁浅它,而是丰富它,深化自已的知识体系。
(二)提问什么?
2.1:阅读一本书前,你考虑的是什么?
是大家都在推荐,还是觉得他对我们自已有用。包括在记笔记时,你是依凭什么来判断哪些值得记,哪些不值得记?
2.2:学完之后呢?
学完后,你是积累了更多的知识,而增加了一点点的满足感,还是懂得怎么应用它?
举例:看到提纲“如何成为高段位学习者”,由这个标题,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1)判断高低的标准是什么?高的标准?低的标准?
(2)我属于哪一种?
(3)作者是怎么说?
(三)提问方法: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且这些未知的内容我是否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是非常有价值且需要我长期去探索就可以了解?
提出深入探究的问题:
任何一个问题,这些提问都是在现实场景下进行,且具有开放性解答的,而非一个纯理论性的,封闭性的问题。
举例:速读是否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如果只有好和不好这二种解答,问题就很难被展开来探究,而改为“应如何选择和调整阅读的速度”就可以深入,开放地探究下去。
二:解码:(拆书的过程)
作者原话:相同的材料,不同的人对同一材料的解码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不同的电影,不同的人看出不同的意味。
我的理解:用自已的方式去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
解码都是有规律可循。
(一)解码规律(道):
举例:“会说话的小黄鸭”在小孩眼中,家长眼中,玩具工程师的眼中的小黄鸭关心的方面都是不同的。迁移到我们读书也一样
扮演小孩子角色:只关心这本书,这篇文章说了什么,传递了哪些显而易见的知识。
扮演家长的角色:审视构成这些内容的材料,及它们进行本质和属性上的概括,评价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扮演工程师角色:读书过程中,也即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研究,把学习材料作为一个观摩与研究的范本来分析,将其拆开来看个究竟。
重点:能坚持去做第三层次解读的人是不简单的。
关联:
阅读视角的五个维度:读者,作者,编辑,出版者,推荐者。
自我关联:我属于哪种读书视角?我是属于扮演小孩子角色的学习者,所以,如何升华到工程师角色过程中去、、、
(二)解码的三个层次(术)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要传达什么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目光对它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是怎么说的?它的效果过程又是怎么实现的?(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结构是什么,为什么?)
关联其它书本: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分析阅读部分一起来研究。
(三)解码过程,是扩展自已的知识系统(术)
用新知识来解构旧知识,是新旧知识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因而也会带来知识体系的重构。
1:不止了解,还要知晓(术)
即作者说读书要有深度和广度的结合。
举例:知识深度的重要性,及知识广度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先追求深度,再广度,才能拥有更多选择权。
2:解码的入口(术):
(1):不只只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分析阅读法和结构思考力的方法)
(2):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RIA拆书法)
(3)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例如阅读的五维度法,不同书本,不同老师的方法)
关联其它老师:
(1):也如六子老师说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五维度(解释,运用,局限,融通)的第一个维度:解释知识。
(2):也如易仁永澄老师说的:学知识的几个层次:了解,理解,使用,掌握,创新的前期过程。
三: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1作者学习理念: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2求知的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
最差学习者:只接收信息。
较差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仅是理解和背诵,静态知识,死的。
高手学习者:磨炼技能,日日精进。信息,知识只是路和桥,技能为终点-用起来(举例:)
3知识操练三种方法(深度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写作
作者认为写作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建构活动,是一种对知识的重构活动。
输入(阅读:浅表的理解)
输出(写作:分析知识的“深层结构”,观察及调用知识之间的深层关联)
同时,写作还带来明显益处:获得反馈。(同侪力量,圈子)
(2)游戏式操练
我所认为成甲老师好好学习的“假设,并进行想象和推理后得出答案”,这过程,思考者往往会比原先具有更为深刻的洞见。
(3)设计式操练
即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举例:众多的学习模型(learning spiral),同时这个感觉类似于“金字塔中第四篇第九章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确定。
四:让不同的知识发生化学作用。 即融通,跨界
1: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
(1)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2)学习高手常常会有意识地把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学科的知识摆放在一起,然后尝试去分析,比对它们的潜在关联。
(3)这也即是永澄老师说的秒杀一切学习方法的心理表征和成甲老师所说的临界知识。
2:过程:迁移--印证--互补
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