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择校择班之前需要想清楚的几个问题

择校择班之前需要想清楚的几个问题

作者: 一笑随风 | 来源:发表于2016-08-24 17:47 被阅读103次

    说起教育,现在可以说是中国所有家庭的头等大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更是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以小学为例,每逢暑假对于准备步入小学新生家长来说不啻为一场战争,参与这场战争的人们目标是一致的:择校!

    中国仿佛自古以来便有择校择邻的传统,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孟母三迁的故事。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发展,今天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社区配套学校成立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孩子面临入学的时候还是总会权衡再三,不惜使出浑身解数也要为孩子选择一个自己心目中认定的更好的学校。就算很幸运自己家所在的学区是知名的热点学校,家长们也得想方设法打听出来会有哪些老师该接新班了,希望能把孩子送进最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身边,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尽了心。

    于是乎,拼吧!拼过之后就了却了一桩大事——孩子总算撮出去了,接下来就交给你老师了。但是由于择校择班的结果来之太过不易,家长无形中会提高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期望值——如果我家孩子将来成绩好,那是应该的,因为你们是名校名师嘛!如果我家孩子成绩不好,那就是你们不会教。

    对于家长来说,望子成龙之心是人之常情,但是教育的起点不仅仅是给孩子选择一个硬件完善软件过硬的学校,在进入心仪的学校之前,即将晋身为“学生家长”的宝爸宝妈们应该好好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我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

    现代家长选择学校的标准一般会参照知名度、熟悉程度、学校硬件建设,以及与居住地的远近等指标。

    所谓知名度,指的是学校在社会上的口碑好坏、校史长短,还有家长们所能了解到的学校在某些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口碑好教学质量高的老牌学校就当之无愧地成为热点学校。

    熟悉程度怎样衡量呢?有很多家长是借助“过来人”经验分享,通过向校内在读的学生家长打听情况,渐渐熟悉某所学校。不过这也会有另一种可能——准新生的家长咨询了身边很多“过来人”之后,发现其中大部分孩子都在某所学校读书,他们就会认定自己的孩子也必须上这所学校,否则自己家的孩子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呵呵。

    学校里面的硬件校外人是看不到的,那就看外面呗。楼高不高?操场大不大?看到这些之后就觉得自己已经了解清楚了。

    至于学校离家的距离嘛……近了固然好,远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反正都得家长接送,太远了或者家长们忙不过来大不了给孩子找个午托班寄宿。

    不知道说中了诸位宝爸宝妈的几分心思,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让一线老师来给些建议,我更希望家长把“距离”放在第一位,然后依次是“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社会口碑”这些参考资料。

    为什么首先是距离呢?因为现在随着教育均衡的发展趋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也越来越不被认可。而且,家长如果出于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考虑,还是应该尽量让孩子到学区内的学校就读,以保证孩子每天的正常睡眠时间、膳食营养摄入、与家长沟通的心理需求等。

    然后大家需要关注的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

    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会体现在校园文化中,会展现在执教者教育教学的行为中,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懂行的人看门道,如果真的可以选择一所学校,那一定要选择教育理念跟自己对孩子预期相一致的学校。

    接着剖析一下“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

    课程设置

    以往,人们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中,设置了学科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两种课程类型。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任何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比赛成绩或者社会口碑都不是从天而降的,都会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比如一个学校能坚持“阳光大课间”,坚持体育课不被“侵占”,那么这个学校的孩子在体育比赛中屡创佳绩就是必然的;如果一个学校的老师能沉下心每天带领学生们诵读经典古诗文,那六年后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是在古诗文积累上可以给人一份惊喜呢?

    不过,也许现在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受教学质量评价或硬件设施所限,不得不压缩一些综合实践类课程。像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了的,而且也并不是单纯地由学校而决定的,那么了解详情之后,家长除了作比较之外还可以思考如何弥补校内课程设置与自家教育预期的差距。

    问题二:孩子在这上学的几年我要做好哪些事?

    身为老师,我们都喜欢品学兼优好学上进的学生,但是这类学生绝不是单凭某所学校或者某位老师就能培养出来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的是见到在学校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

    虽然说“学习的过程就是允许学生犯错的过程”,可是就像孩子的健康出现了问题一样,讳疾忌医只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小病养成大病。老师无论多么优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必须有家长的支持配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家校共同预期的模样。可是,令人忧心的是现实中有一部分家长只管把孩子送入学校的门槛,对孩子的学业、思想、纪律、习惯就不闻不问了。这类家长如此做法的原因不外有三:不会管、不想管和管不着。

    怎么“不会管”呢?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中家长群体也会存在文化水平的差距呀!有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学历学识较低,面对孩子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束手无策,并且也不善于和孩子沟通,就会出现不会管的家长。

    相比起“不会管”的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想管”的家长就属于不负责任了。这类家长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足够帮助孩子排忧解难,但是却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工作安排经常顾不上管孩子,甚至连话都顾不上跟孩子说。这类家长是真的没有时间吗?非也。他们只是把自己的事看得比教育培养孩子更重要罢了。

    至于“管不着”的家长要么是家里孩子多分不出精力专注于某个孩子,要么是工作离孩子太远,孩子被寄养在祖父母或者托辅机构,总之对孩子的教育及管理深感难以上手。

    面对这三种情况老师们其实是最为头疼的。因为教育毕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老师在课堂上“教”,教的过程和方法使老师需要挖空心思去琢磨的,完了之后学生得“学”得进去,这就构成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只有“学”而没有“教”是老师的失职,可是老师辛苦备课认真上课并且领着做练习后,却发现某些孩子根本就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学”的行动,这又该怎么办呢?更何况除了“教”与“学”之外,还有“练习”和“巩固”,难道这能全依赖课堂的四十分钟吗?所以,如果家长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缺了席,将会逐渐对自己孩子的未来产生负面评价,这是当代许多教育问题的根源。

    因此,我真心建议各位学生家长或即将成为学生家长的人们认真想一想自己在孩子入学后准备坚持做好哪些工作。要知道孩子永远是你的,把孩子送到理想的学校里是为了跟学校跟老师配合,共同把孩子教育成才,而不是把教育责任单纯地推给学校推给某位老师。

    问题三:孩子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准备?

    我曾经在执教的班级内部做过一项调查,调查内容是“孩子入学前一周为上学做了些什么”。从调查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对此感到迷惘,孩子能做什么?还不趁着没上学让他再使劲玩两天呗!再说孩子那么小,才六岁,做什么也不让人放心啊!

    您别说,凡是在这种状态下入学的孩子百分之百都有对新环境不适应的表现:有的哭着不进学校,有的上课不愿意进教室,有的睡懒觉总是迟到,还有的上课不遵守纪律……哎呀,这些小蹦蹦豆来学校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别说学习了,老师为了他的安全还得天天丢下几十个学生到处找他。

    怎么会这样呢?答案肯定是家长提前没有给孩子任何做准备的机会。

    假如一个家庭要搬家,一定会有提前告诉孩子搬家的消息,然后会在装修的时候多次带孩子去看工程进度,装修完毕接着会带着孩子去挑选自己喜欢的家具、装饰,最后会告知孩子正式搬家的日期,让孩子知道以后回家就是回“新的家”了。

    搬家是这样,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从他熟悉的幼儿园离开进入小学,这是他即将生活六年的地方,难道不应该像搬家一样做好准备吗?

    入学之前最少前一周,家长应该多带孩子来学校附近熟悉校园环境,告诉孩子他马上要在这样美丽的校园里开始小学生活了,给孩子讲上学的基本礼仪和纪律要求,鼓励孩子应该以优秀的小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还应该带着孩子一起去挑选书包、文具,让孩子懂得爱惜,试着用新铅笔在新本子上写出自己的姓名,家长和孩子扮演上课的角色练练口令……别小看这些有趣的亲子互动,这是让孩子扫清入学不适应的重要方法。

    当孩子的身心都为入学做好准备之后,他第一天走进学校就会充满自信的光芒。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样的开端之后再加上家长的精心陪伴,老师的尽心培养,学校的正确教导,怎会不出类拔萃?

    综上所述,一所好的学校是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助力,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才是造就优秀人才的沃土。所以,家长们不要把给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作为教育的终点,而应该把孩子的入学作为教育的起点,进而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择校择班之前需要想清楚的几个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jo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