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班里的一位三年级的小男生,是一个家长、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是一位听话的好孩子。话不多,性格腼腆内向,不仅对待学习认真负责,而且老师和家长安排的学习任务,都能克服困难完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在同学们的眼中,可并不这样认为。我时常听到其他孩子的反映,说私底下这个小男生经常捣乱,而我也确实见过他做过的一些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拿钢笔戳其他小朋友的手,或者把别的同学的书包扔到窗外……为什么这样一个成人眼里的乖孩子,却经常做出一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行为呢?
孩子有意无意地做错一些事情,会惹得父母很不高兴,其实这是孩子经常使用的一种武器——“被动攻击”。最常见的例子有,医生的孩子经常生病、老师的孩子学习不好。这些家长觉得自己最骄傲的地方让孩子给嘲弄了,他们为此感到深深的羞耻,而这恰恰就是孩子的潜意识希望达到的目标。
那么,孩子为什么要刺中父母的软肋呢?因为孩子感到窒息。成为“被动攻击”的孩子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孩子的控制欲非常强,完美地安排孩子的一切,给孩子设立高目标,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要求他永远听话。就像这位小男生的母亲,其实也是一位对孩子有着高要求的人,尽管行为和语言的表达上没有我们所认为的强势,但她对孩子的安排却也是一种严格。然而,孩子毕竟也有自己的思想,他未必对父母所安排的一切从心里认同,但又不得不在强势的家长作风面前俯首臣服。可是表面虽然臣服,内心里的叛逆性、斗争性却在潜意识中沉积下来。所以,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心里对父母会产生深深的不满,因此,大多数会采用“被动攻击”的方式去释放内心里积压的情绪。
心理学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那些和父母关系紧张或从小在精神上备受压抑的孩子,长大性格可能扭曲,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残忍虐待、伤害他人的行为。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而和成年后的年龄、学历、身份、地位没有任何关系。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孩子幸福快乐,而这就要求父母们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首先,对孩子能够适当放手。如果父母总是替孩子安排好一切,凡事替孩子做主,孩子可行使的支配权就非常弱,内心会不自觉地感受到压抑和窒息,心理发展就会受阻。其次,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将来一定是健康幸福快乐的人,而做一个能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的人,心理上才不会产生问题。最后,孩子的快乐是很重要的。一切违背个人意愿的事情,如果没有有效地和孩子沟通,而强行让孩子去做,往往结果适得其反。
有“被动攻击”行为特征孩子的家长,应及时反思,对孩子的控制欲是否有点高,孩子的支配权是否有点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