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文学家不食人间烟火、不谙凡世俗事?咱北宋大文豪苏轼第一个不答应,这位浪漫豪放的词人不但文艺范儿,还是个十足的吃货!
“东坡肉”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不过咱苏大吃货可不止创造出这一种美味,现在跟着西示范一起,来看看苏轼在这颠沛的一生与吃的不解情缘。
苏轼自打学生时代就奠定了吃货的基石。
他在四川乐山读书,常去陵云岩下江中洗砚涮笔,江中的墨鱼因头部是黑的被称为“黑头鱼”。鱼吞下水中的墨汁,久而久之,鱼皮也变成黑色,于是便有了墨鱼之称。后来,人们就将用墨鱼制作的菜肴称之为“东坡墨鱼”,这鱼皮酥肉嫩、酥甜香辣、色泽红亮。如今到四川乐山的中外游客都以品尝此鱼为乐。
苏轼工作之后,多番被贬,但他依旧能苦中作乐,也留下了很多的美食为世人所称道。
在被贬到杭州任太守第二年,西湖被葑草淹没了大半。他发动数万民工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后成为苏堤),使周围的田地旱涝不愁,连年丰收。老百姓为了感激苏轼,过春节时,都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下之后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家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挨家逐户把肉分送给民工过年。但家人烧制时却领会成“连酒一起烧”,反而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飘味美。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后来各家菜馆如法炮制,“东坡肉”一跃成为杭州第一道名菜。
苏轼与水真是有很深厚的情缘,在他担任徐州知府时,上任不到四个月碰上黄河决口,天降暴雨,水位猛涨,城池和百姓处在非常危急之中。苏轼毅然率领百姓抗洪治水,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战胜了洪水。抗洪胜利后,城里百姓为了感谢这位“父母官”,纷纷杀猪宰牛,担酒牵羊,敲锣打鼓送到知府衙门,以表心意。苏轼照单全收,并亲自指点厨师把这些送来的猪、牛、羊肉,分别改刀烹制成熟,回赠给参加抗洪的黎民百姓。又一道饱含温情的大菜--“东坡回赠肉”诞生。
说起来,苏轼真的是偏爱吃肉,尤其喜好猪肉。
苏轼因“乌台诗案”受挫,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因为穷,苏轼搬到黄州东坡亲自耕种,在荒地树林里筑起了一间草房,并在房壁上绘上雪景,名曰“东坡雪堂”,因此而自称“东坡居士”。黄州虽然粮多猪多,但黄州人却不喜欢吃猪肉。苏轼常常买猪肉做来吃。
一日,有客人来,他烹制猪肉招待,以小火慢慢炖着,便与客人下起棋来,玩嗨了,下完才突然想起自己炖的猪肉,原以为会烧焦,急忙跑进厨房,一阵香气扑鼻,揭锅一看,猪肉色泽红润,汁浓味醇。客人高度赞扬,东坡也得到启发。自这以后他便常做此菜,有客待客,无客自食,这就是“东坡肘子”的由来。
苏轼除了喜欢吃肉,他对千层饼也是情有独钟。
苏轼因多次被贬,政治上失意,就经常和朋友泛舟南渡,游览西山观赏菩萨泉,还和西山灵泉寺长老关系亲近。寺僧得知苏轼酷爱菩萨泉和喜食油炙酥爽食品,就用菩萨泉水沏茶,又用泉水和面,以香油煎饼,请苏轼品尝。苏轼见此饼色泽金黄,薄如纸片,香甜酥脆,落口消融,非常喜欢。从此,每次去都要吃。后来苏轼还研制出一种异常酥脆、独具特色的“千层饼”,风味不同凡响,被称为“东坡饼”,一时名气大盛。
苏轼在吃上特别有讲究,也十分有造诣。
他在任陕西凤翔府签书判官时,到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没有清凉爽口之物填肚,就让人取滨豆(也称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冷却后,切成条状,加上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口感爽滑这道居家必备、清凉解暑的“东坡凉粉”广泛流传,至今为很多人所喜爱。
苏轼最后的死,也是因为吃。
苏轼在广东生活八年,但南方的饮食他吃不惯,胃口一直不好。预赦北归回到家乡时,还有点不适应家乡的水土,肠胃还没有调理过来。正当这时,好友米芾赶来拜访,苏轼抱病,强撑精神招待这位故友,宴席上多吃了一点,当夜,因腹部胀满、消化不良,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稍后,儿子苏迈走上前去请示遗训,但苏轼一言未发便去了,享年六十四岁。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但他一直永葆这积极阳光的态度,是一枚有才气、有影响力的吃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