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作者: 巴洛克小圣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3-10 15:15 被阅读0次

    鸡汤太淡,干了这碗佛跳墙。

    一、爱是什么

    爱不是一个人偶然、幸运的体验并让人陶醉的一种快感,爱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的艺术。而现实中大多数人相信爱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这种认知主要来源于三个前提因素:

    其一,大多数人把爱简单的看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是主动的爱人以及自己有没有爱人能力的问题。所以,在他们眼中,如何成全爱,就变成了如何让自己被爱,如何得到爱,如何让自己可爱。为了追求这些目的,男人会尽可能取得成功,提升个人社会地位并取得权力与财富;女人梳妆打扮、衣着华丽,使自己更富吸引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共同的途径如养成令人愉快的生活习惯、提升鉴赏力、创造力、助人为乐、谦逊而不冒犯别人等。

    其二,大多数人把爱的问题等同于爱的对象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问题。认为爱是简单的、爱是缘分,但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并且被其深爱,是困难的。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被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过去,婚姻是考虑社会需要做出的决定,一旦做出婚姻的决定,爱便理所应当的发展下去。现在人们在考虑社会需要外还需追寻罗曼蒂克式的爱,这种需求大大的增加了爱的对象的重要性;二是我们的文化基于购买欲上,基于互利交易的观点上。对象被“产品化”,其精神与物质成为其“吸引力”,一旦在市场上发现最好的对象,便产生爱。

    其三,混淆了“爱上”一个人的最初感受与经验和处于爱一个人的永久状态。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会像爱那样在一开始充满着希冀和期望,而最后又在冲突、失望及相互间的厌烦中把兴奋经验葬送殆尽。

    以上三点让我们觉得爱无逻辑,无可学习。但事实上,爱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的艺术。

    二、 爱的理论

    (一)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

    人类来源于自然界,而超越自然界。人类的爱不同于动物的爱,动物的爱是一种本能特性,而人在此基础上是有所超越的,是摆脱了一部分本能适应的。此外,人类一旦走出原始状态,便不可回头,人类必须发展自己的理性,寻求一种新的和谐。

    人赋有理性,他能意识到自身的生命,明白人生是短暂的,有美好的记忆,对未来有期许,明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面对自然的、社会的力量,又意识到自己的孤弱无力。所有的这一切让人类寂寞而孤独。如果不用各种方式把自己与“同伴”、与外界结合在一起,人类就不能摆脱这座孤独的地狱。此外,意识到人类的孤独感而又不以爱同人结合在一起,是羞愧心的根源。同时也是焦虑感和罪恶感的根源。

    如何克服孤独感、如何结合在一起、如何超越个人的独自生活而找到共同和谐的愉快生活,是每一个人都面临的问题。人在婴儿时期是没有孤独感的,因为他仍感觉到同母亲是一个整体,只要母亲出现,就没有孤独感,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原始联系越来越远,个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母亲身影不再奏效了,需要找到摆脱孤独感办法的欲望就愈来愈强烈。

    克服孤独感的普遍方法有以下三类,也是三种结合方式:

    一是达到各种“狂欢状态”,达到狂欢结合。在极度兴奋的瞬间状态中,外部世界销声匿迹,孤独感也随之荡然无存。但瞬间之后,孤独感和寂寞感仍旧接踵而来。只要这种狂欢状态是社会认可的行为,便不会使人产生焦虑感和罪恶感,与之相反的如吸毒成瘾、饮酒上瘾、没有爱的性行为等。狂欢结合有三个特点:是强烈的甚至爆发性的;存在整个人格中,在身体和心理中产生;瞬间并且周期性的。这种结合是转瞬即逝的结合。

    二是同群体结合。这种结合也叫从众。在这种结合中,个体自身很大程度上消失了。如果我同别人没两样,并且没有与众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在风俗习惯、穿着打扮、思想方式上遵从群体的模式,那么我就得救了,我就从孤独和寂寞的恐慌中解救出来了。这也印证了为什么相比过去,现在人们更加焦虑,因为个性的需求阻止了群体结合。此外,群体结合不是强烈并且带有爆发性的,加之与生俱来的抗拒,他在程度上是轻微而缓慢的,是由规章制度来监督的。这种结合是虚伪的结合。

    三是通过创造活动来达到结合。创造者把自己同他所创造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艺术家甚至因为一件艺术作品而流芳百世,这种结合虽然高级,但却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结合。

    以上三种结合只是人类生存问题的部分答案,生存问题的全部或者完善的答案则在于用爱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以及用爱达到同另一个人的结合。这种人与人之间结合在一起的愿望是人类进步的最强大的驱动力。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能生存。

    何为成熟的爱?

    这里引入一个词叫“共生”,它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倘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我们把爱分为“共生性的结合”与成熟的爱。

    “共生性的结合”最显著的模式便是母亲与胎儿之间的关系。胎儿从母亲那接收所需一切,母亲因胎儿增加了生命的意义,他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共生性的结合”存在两种形式:

    其一,共生性结合的被动形式——服从。一个人为了逃避孤独感与寂寞感,让自己成为另一个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其控制、支配、引导和保护,让另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生命和氧气。

    其二,共生性结合的主动形式——支配。一个人为了逃避孤独感与寂寞感,让另一个人成为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别人的崇拜而提高自己的地位。

    这两种结合都是不正常的、不健康的结合。

    与共生性结合相反,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整性和一个人的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让爱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使人克服寂寞感和孤独感,允许不同、允许个性、允许做自己。进而在爱中出现两个人变成一个人而仍是两个人的风趣之谈。

    那么成熟的爱包含哪些因素呢?

    一是给予。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是主动地“站进去”,做情感的主人,而不是盲目的“沉迷上”。是给予,而不是接纳。这里的给予也绝不是放弃、失去、牺牲某些东西。

    对于非创造倾向型中市侩倾向型性格的人而言,他是乐于给予的,但是,他的目的是为了接纳或索取,是一种交易,只给予不索取对于他来说是在受骗。

    而对于创造倾向型性格的人来说,给予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现。在给予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财富、潜能。而这种增加生气和潜能的活动又使我无比快乐。因此,我可以精力充沛、生机勃勃的体验生活。在物质方面,给予意味着富有,一个人不是因为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他给予人很多才富有,如果“储存者”总害怕丧失,撇开物质财富,从心理学角度说,他是一个贫穷的人。在更为重要的人性方面。创造倾向型性格的人把自己的快乐、兴趣、同情心、谅解、知识、幽默、忧愁这些自己生命中的表情、表现给予别人时,增加了别人生命的价值,丰富了别人的生活,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存感,提高了别人的生存感。

    二是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爱是对我们所爱的对象的生命和成长主动的关心。哪里缺少主动的关心,哪里就没有爱。如果有人说他爱花,却又总是忘记给花浇水,那么我们很难相信这份爱。责任感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负责”意味着能够或者乐于“作出反应”。对母亲和婴儿来说,责任感是指关心婴儿的物质需要。而对成人来说,责任感主要是指关心对方心理方面的需要。但责任感若是没有了尊敬,就会变成支配和占有。尊敬意味着能够客观的观察到一个人并能意识到这个人的独特个性。此外,尊敬还意味着让对方任其天性的自由成长和顺利发展。我希望我爱的人从其所好,施其良方,健全的成长与发展,对我所爱之人,我不会怀有使他为我服务之目的。如果我爱对方,我感到同他为一整体。这些还有个大的前提,那便是我也是独立的个体。最后,如果不了解一个人,那也就无从谈及尊重,此外,若是没有了了解,那么前面所提关心及责任感都是盲目的。而没有了关心的激发,了解也是空洞的、虚伪的。所以,这些因素都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了解绝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内部本质的了解。只有当我关心他人甚于关心自己,并处于他人角度,也就是所谓共情、换位思考来观察时,我才可能了解他人。例如,我看到了他人的愤怒,而当我深刻的去了解她,走进她时,我发现她内心的焦虑不安,了解到她的愤怒不过是内在更为深刻东西的外部表现,从而我明白并把她看成有问题有待解决的人而不是易怒或者丝毫无法控制情绪的人。

    了解的一种极端形式,那便是这种了解的愿望演变成了完全左右另一个人,希望他人按照我的意志去行动、按照我的愿望去感受、按照我的目的去思考,把他变成我的东西,为我所占有。例如孩童将动画四分五裂,这种残忍来自于对了解事物及生命奥秘的强烈愿望。而了解的另一种途径便是爱。爱是对别人积极深入的了解,并在了解的过程中,我那强烈的了解愿望被结合所平息,我找到了我自己,发现了我自己,发现了我们两,发现了人类。

    关心、责任感、尊敬、了解是相互依赖的。在一个成熟的人身上会发现这几种态度同时具备。一个善于创造性发展自己能力的人、一个只希望得到他付出了劳动的东西的人、一个抛掉全能全知的自恋梦想的人、一个已获得一种谦逊感并把这种谦逊感建立在“唯一真正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内在力量之上的人,在他的身上会同时具备关心、责任感、尊敬、了解这几种态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qb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