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 深层理解 总结特色
一、深层理解
1、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2)孔乙己的地位(3)孔乙已的结局。
(1)特珠身份:“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地位:“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只是他人的笑柄罢了。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结局:“”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持生活,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2、掌柜忽然说:“孔乙已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忽然”,说明偶尔想起,孔乙己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 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了”。
3、第9自然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半句总结了以上各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这人发笑的笑料;后半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推残下必然产生的。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对孔乙已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水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划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4、“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自然环境描写;清染悲凉气氛,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作铺垫,暗示孔乙已的恐惨结局。
5、“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说“大约”,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已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
他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二、小结讨论
1.剖析孔乙己死的原因。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性格因素 :好吃懒做、偷窃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 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2.学生勾画有关“笑”的句子讨论并讨论背后的含义。
首先是孔乙己自身的“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可笑,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相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的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民众的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
孔乙己从“笑”中出场,从“笑”中落幕,批判了孔乙己自身的性格,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以及封建社会对人的思想毒害。这小说中的不幸者没有被同情没有被帮助,却被哄笑取乐,在哄笑声中写出了孔乙己的悲剧。
3.本文主旨: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以及人们冷溴麻木的精神状态,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三、写作特点
(1)对比映衬,凸显主题
孔乙已”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出场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对比描写;科考失败者与获胜者的对比;短衣帮和长衫主顾的对比;众人的笑和孔乙已的苦的对比等,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荼毒,封建统治下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2)描写生动,形象鲜明
文章通过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鲜明地刻画了一个自命清高、迁腐懒惰、穷困潦倒、心地善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老书生形象。
(3)视角独特,布局精巧
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最能显示孔乙已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本课时以讲授为主,分析起来相对比较理性,学生反应不甚活跃,逻辑思维虽有发展,但距离提升语文素养还是有一段距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修正与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