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

作者: 吉英子 | 来源:发表于2017-11-13 14:17 被阅读0次

    用逻辑教会你律诗的格律(超简单)/亦斯

    首先一个字,有平有仄。

    初学先按汉语拼音(普通话)去分,到一定程度要用古音。

    我们当然先从汉语拼音开始,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

    很简单,比如文字:文是平,字是仄。

    那么,我说你回答:

    三是? 平

    心是? 平

    二是? 仄

    意是? 仄

    OK,平仄会了。

    单个字OK后,我们再来看一个词。

    三心二意,千家万户,藏龙卧虎,金枝玉叶......

    发没发现规律?它们都是:

    平平仄仄!

    一个四字成语,第二字和第四字,平仄总是相反的。第一字和第三字可以不论。

    石沉大海:平平仄仄

    海底捞针:仄仄平平

    缘木求鱼:平仄平平

    平仄和音乐性有关,一平一仄,一仄一平,声调才参差错落,带来美感。

    参差错落:平平仄仄

    初唐四杰是谁?

    王杨卢骆:平平平仄

    连排名,古人都讲究这个。

    一三字可以不论,二四字必须相反。

    所以说汉字是很伟大的文字,天然就带有音乐性。

    楷书四大家?

    欧颜柳赵:平平仄仄

    这个更有意思,欧颜柳赵,正好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欧阳率更的书法成就未必比颜鲁公高,但是排到了前面,声调帮了忙,哈哈。

    书法宋四家?

    苏黄米蔡:平平仄仄。跟上面一样,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有趣吧?

    随便想个成语。万里无云:仄仄平平。大江东去:平平平仄。苦海无边:仄仄平平。海阔天空:仄仄平平。

    当然,什么事都有特例。炙手可热,都是仄。人无完人,都是平。但是特例极少。

    记住四字词,第二字和第四字平仄必须相反。

    其实古人连起书名都要讲究这个。

    《随园诗话》:平平平仄

    《苦水诗存》:仄仄平平

    《渊深海阔》:平平仄仄

    《黄帝内经》:平仄仄平

    你起个书名,平仄不对,人家都会笑话你没文化。

    好的,我们回到诗上。

    毫无疑问,必然诗也要遵循平仄规律!

    先说五言诗。

    五言诗就相当于一个四字成语,后面再加一个字。所以前面四个字要遵守平仄相反。

    举个例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黄河入海,欲穷千里,更上一层。

    是不是这样?自己验证下……绝对是!

    记住要按普通话来,不要按你的方言!

    OK,各行各业都有术语,我们来记几个律诗的术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叫“一联”。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叫“一联”。

    很简单吧。两句就是一联。记住,一联是两句。很多外行以为,一联是一句。大错特错!逗号就算一句。一联两句!

    然后,一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这只是专业术语,没啥难度吧。

    那么出句和对句,第二字是要相对的,不然怎么叫“对句”呢?

    白日依山,黄河入海。日和河,平仄要相反。

    不用验证了,所有的律诗,肯定是这样。

    好的,现在我们规定:出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

    白日依山尽

    欲穷千里目

    尽和目,都是仄吧?这是规定,不要问原因。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是仄吧?

    那么当然,出句是仄,对句就要是:

    平!

    那么现在,一个出句,五个字,我们已经可以确定三个字的平仄了。

    当你决定用中平开头(中指可平可仄,很简单,后面不再说明)。出句便是:

    中平开头:中平中仄仄

    中仄开头:中仄中平仄

    同样,对句也可以这样确定。太简单了,不写了,你肯定懂。

    刚才我们说成语一三字可以不论。不好意思,在律诗中,这个是要论的。

    像,欲穷千里目,这个第三字“千”,只能用平。

    这第三个字怎么决定呢?

    刚才说前四字,叫平仄相反。现在我们看后四字!

    中平中仄仄,

    后四字:平中仄仄

    你认为,这个中应该是什么呢?

    不必回答了!应该是平,对吧?需要解释吗?对半分。两平两仄!难道不是很符合逻辑吗?

    那么,中仄中平仄,

    后四字:仄中平仄。

    你知道了,这个中肯定要用平。简单成狗。

    OK,现在出句一共五个字,我们确定了四个字对吧。

    现在告诉你,第一个字随便用,平仄皆可!(此处应该有掌声!!!)

    大家可能听过什么:一三五不论。这是错误的,不知道谁造的谣言,不要信!

    现在,五言的出句,我们已经可以确定了。就两种情况:

    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仄

    出句搞定了,我们再来看对句。同样的道理,看后四字。

    太简单了,直接给答案。

    对句:

    中平仄仄平

    中仄仄平平

    既然出句第一个字可以随便,对句是不是也可以……

    没那么好的事!

    注意,中平仄仄平,这种情况。如果第一个字是仄。变成。

    仄平仄仄平。

    因为最后一个字平是必须的(死规定),那么仄平仄仄平,是不是只有一个平了?

    这叫“孤平”。

    这个错误叫“犯孤平”。

    某某某,你犯孤平了!

    所以这种情况,只能用,平平仄仄平。

    那另一种情况,中仄仄平平,呢?

    这个中,可平可仄,因为后两个平是挨着的,互相有个照应。

    对句就这样结束了。两种情况。

    平平仄仄平

    中仄仄平平

    出句会了,对句会了。现在我们连起来。两句连起来叫什么?

    一联!

    一联中两句要怎么样?

    第二字平仄相对!

    好的,现在,我给你一联前两个字,你是不是可以确定整联平仄了?

    中平开头: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开头: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注意不要“犯孤平”,过于简单,后面不再提醒。)

    发没发现,只有这两种情况,中平或中仄。

    也就是说,一联平仄只有两种情况。要么中平开头,要么中仄开头。

    那么一首绝句有几联?

    两联!

    如果我第一联用中平开头,那么第二联要?

    中仄开头。

    反过来,第一联用中仄开头,第二联?

    中平开头。

    是不是很符合逻辑?请回答:是!

    于是你学会了绝句。

    那么律诗一共有几联?四联!

    我第一联用中平。

    第二联就要中仄。

    第三,中平。第四,中仄。

    于是你学会了律诗!

    但,我们插播一个术语。看这种中仄开头的绝句。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请注意:第二句和第三句的第二个字是不是一样的?

    这是必然的吧?很好理解吧?不需要说明吧?

    这两个一样的,术语叫做“相粘”。

    粘在一块了,它是什么,下一句就是什么!

    一联诗之中,我们相对。

    一首诗之中,我们相粘!

    OK,现在你想想,当你开始写一首诗,打算用中平开头。

    出句是不是瞬间就确定了!五个字都确定了,对吧?(回答不对的,请再返回去看一遍。)

    然后对句呢?你用相对!对句确定了!

    下一句再相粘,再相对。

    再粘,再对。

    整首诗都确定了吧?

    于是我们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只要确定了第二个字,整首诗就确定了哇!

    我题目说,超简单,没骗你吧。

    那么其实,看似那么多平仄,实际上就只有两种情况而已。要么中平开头,要么中仄开头。

    平仄学会了没有?

    学会了,我们就继续进行韵脚的学习。

    韵脚就一句话:押句子的最后一字,平押仄不押!

    (请注意我这里讲得只是押平韵的基础格律,仍存在押仄韵的诗,那样便是仄押平不押。因为仄韵用得很少,灰!常!少!为避冗长,略过。)

    基础格律就到这里。

    下面我们学习“变化”。

    一首诗第一句,因为顺嘴的关系。我们建议:第一句要押韵。

    前面说了,第一句是出句,最后一个字是仄。

    如果押韵,我们就把它变成?

    平!

    因为平押仄不押。

    其它一切保持不变(包括孤平,同样不能犯)。

    现在,如果第一句押韵,将会确定中平开头,中仄开头,两种情况。

    如果第一句不押韵,又确定两种。

    于是律诗的两种基本格律,变成了四种。

    好消息是:只有这四种,不再往下变了!

    什么时候第一句押韵呢?原则上可押可不押。

    因为七言字较多,押起来会比较顺嘴,建议押一下。五言随意。

    实际上却是看你心情。(真的是看你心情,不要怀疑!)

    五言格律到此结束,就这么简单!

    等等。

    如果我们这样作诗?是不是好死?

    几乎没有一点点变化的余地,所有的地方都确定了。

    那么古人又发明了两个变化出来。

    我们的基本格律,叫“律句”,这是术语。

    那么发明出来的变化,就叫“拗句”(读作niu四声)。(拗口的句子)

    拗句也很简单,它是怕律句太框死我们,发明出来的,挺人性化的。

    仍怜故乡水:平平仄平仄。

    律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

    仍怜故乡水,就是拗句!

    不要记这个平仄规律,会把你搞乱,记:仍怜故乡水!

    仍怜故乡水!仍怜故乡水!仍怜故乡水!

    能记住吧?想用拗句,就想到仍怜故乡水,然后跟他一样就行。

    感谢李白大大!

    另外要特别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很简单,完全按照仍怜故乡水来就可以了,即平平仄平仄。(老杜的昔闻洞庭水,昔是仄,没有用平。但这种情况非常非常少见,不建议使用。题外话:老杜这种对格律登峰造极的人偶尔会故意打破格律,以追求特殊效果。乃们不要只学他的“打破”,无视他的“登峰造极”。)

    这种是最最常用的拗句,非常常用,与律句旗鼓相当。

    所以必须牢记:仍怜故乡水!

    好的,我们再看另一种拗句。

    画蝶梦中梦,巫山云外云。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蝶”这个字,要注意了!

    这个字古音是仄!

    我怎么知道的呢?我又不会念古音?

    庄生晓梦迷蝴蝶!

    这句是不是出句?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

    仄!

    如果我背的律诗多了,是不是每个字的古音平仄都能推导出来?

    这就是古音的学习方法!

    我不知道古音怎么念,但肯定是仄!李商隐不会骗我!

    但是注意,律诗可以肯定,律诗之外的,比如五古、七古,平仄比较灵活了。

    要背古音,就多背律诗,见得多了,就知道了,如此而已!

    这就是古音的学习,顺带讲到了。

    初学者背得诗少,可以用普通话。越往高手,越向古音靠拢。自然而然的事。

    这主要是一种传承,李白杜甫李商隐他们都那么用,我们也那么用吧!

    换个角度来说。

    普通话哪有那么大的权威性?凭什么要用普通话的声调来确认平仄?

    我还想用东北话、四川话、广东话呢?河南人有意见了!古洛阳啊!陕西人找你算账!古长安啊!

    一千年以后,敢保证普通话的声调不会变吗?到时候又用另一种“普通话”?又过一千年又一种?又一种?又一种?

    变来变去的,有意思吗?

    用古音,李白杜甫用的音,大家都没争议了。再过一万年,也不会变。

    话题拉回来:画蝶梦中梦,巫山云外云。

    现在是: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律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发现什么了吗?出句对句,第三个字,互换。

    这个逻辑是,出句本来第三个字应该是平,我用仄了,那么对句我救回来,我把该用仄的地方用平,救一下。

    这个过程,术语叫“拗救”(niu四声)。

    这个也不用记,记:画蝶梦中梦,巫山云外云。(注意蝶的古音是仄)

    举个例子,我写过一句:莲叶一何盛,桃花千样鲜。

    这个“一何”,是个固定词,我必须要用,但是不符合律句。(注意“一”,古音是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自己推理。)

    那么我就用拗句,然后对句用“千样”给救回来,而不能用“百样”。

    李商隐的:泪续浅深绠,肠危高下弦。一个道理。

    拗句就这两种,你都学会了。记例句就行。

    仍怜故乡水。

    画蝶梦中梦,巫山云外云。

    (其实还有其它的,太不常用。省略。想学的,自己百度。我反正这么多年从没用过一次。有人说:是你自己也不会吧?就不告诉你!)

    上面就是五律全部的格律知识。应用到写诗时,哪里卡壳了,自己推理下,肯定能找出毛病。(注意孤平!我废话好多啊……你肯定会注意到的吧?孤平。)

    更新:看到有人对拗救感兴趣,我就再细讲讲。不感兴趣的人可以跳过,先把律句玩熟了,再搞拗句,不要一心想着特例。

    不过只要想通了逻辑,拗救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了。

    首先,上面的仍怜故乡水,相信大家都记住了,不需要再唠叨。

    我从画蝶梦中梦再延伸下去。

    画蝶梦中梦:仄仄仄平仄。

    对应的律句:中仄平平仄。

    也就是第三字打破了格律,这种情况叫做“半拗”,半拗可救可不救。

    哎,前面你不是用巫山云外云,救了吗?没错,想救时就用对句去救,不想救时放着不管也可以,对句该怎么着还怎么着。但是推荐大家用对句救一下,古人也多是救的。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和云就是拗救。(注意看的古音是平。)

    既然有“半拗”,就有对应的“大拗”!大拗必救!

    这个逻辑是什么呢?我们前面说了,四字成语,中平中仄或中仄中平,平仄一定要是相间的,这是律诗规律的最优先级,神圣不可侵犯。

    像画蝶梦中梦,画蝶梦中,中仄中平,虽然违反了后四字平仄均等的原则,但没有违反基本法,不算太出格,所以叫半拗。

    但是如果出现中仄中仄,则为大拗,是可忍孰不可忍?大拗必须救!

    野火烧不尽。“不”是仄声,“火”和“不”都是仄,中仄中仄,这就是大拗,那么对句必须要有相应表示。

    对句怎么救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个有意思,出句第四字出律,却用对句第三字“吹”来救(“吹”处本应用仄,却用了平,就是要救“不”字)。那为什么不用第四字来救第四字呢?

    因为中平中仄、中仄中平的大规律,最优先级,本来出句便违反了,如果我们对句还用违反这个大规律的句子去救它,岂不是以暴制暴,错上加错?

    所以出句的第三第四字出律时,对句只用第三字来救。这也是古人多采取的方式。

    但奇葩仍然是存在的。比如王维的: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很明显,就是用第四字山去救好,但是这样两次违反了,中平中仄,中仄中平的大规律,古人很少用。谁用谁奇葩。

    再进一步,既然出句第三字、第四字出律时,对句用第三字救即可,那它们同时出律呢?

    孟浩然: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

    出句:仄仄仄仄仄。全是仄!

    这个逻辑能看懂了吗?出句第三第四字同时出律,而对句只变了第三字“吴”,一字双救。所以对句的这个第三字是很生猛的。

    OK,到此我们还剩下最后一个拗救:孤平拗救。

    孤平:仄平仄仄平。前面说了,这是病句,不可以这样用,第一字要是平,但是如果非用仄不可呢?

    也有办法。

    正规律句:平平仄仄平。

    孤平拗救:仄平平仄平。

    看见没有,又是这个第三字!如果第一字非得用仄,那就必须要把第三字变成平,来救一下。因为孤平是大忌,非救不可。

    举个例子。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注意七言的任何拗救,与前两个字无关,可以直接去掉,变成五言来分析。(后面还会讲到这点。)

    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根据一身报国,推理出“国”,古音是仄。

    这句: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便是古今最复杂的拗句,能看懂了吗?

    出句的五连仄看着很唬人,其实只是第三第四两个字出律了。

    对句呢?第三字先救了出句的两字,顺手又救了本句的孤平。一字三救!

    老杜: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太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能推理出来了吧。

    这么一个复杂的拗救,也不用背死规律。相信你早已记住了一个千古名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这个句子,千万不要自找麻烦,记死规律,到最后搞得自己一头雾水。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拗救了,以下例句必须烂熟于心。

    1.仍怜故乡水。(特殊拗句,极其常用。)

    2.画蝶梦中梦,巫山云外云。(出句半拗。可救可不救,推荐救。常用。)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句大拗。必救。用对句第三字救。不常用。)

    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出句三四字拗+对句孤平拗。对句第三字一字三救。还算常用。)

    没了。拗救就这些。其它情况或者你自己发明的,都是明目张胆的出律。

    现在我们来学七言!

    五言:中平平仄仄

    变成七言,前面加两个字,你觉得是什么呢?注意是前面加!前面加!

    毫无疑问应该是:中仄。对吧。中平中仄,中仄中平。绝不可能会出现中平中平,中仄中仄。绝无可能!

    五言前加两个字,加什么你自己能推出来了,而且第一个字完全可平可仄!完全可平可仄!

    其它一切保持不变,一切!

    不要怀疑,真的是一切!

    用韵、孤平、拗句……

    我不想废话了,真的是一切,字面上的一切!

    现在你能写出七言的一联吗?一首诗呢?

    你肯定能写出来了!

    注意孤平!(我闭嘴)

    那填词呢?

    背词时自己对照律句去总结。

    绝绝绝绝绝大多数都符合律句,有些不同的(比如《阮郎归》)重点记一下。

    自己推理。

    推理不出来的,百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律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rz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