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 蛰
春雷响,百虫惊,万物长。电影《青蛇》中,白蛇和青蛇正是在那一年的惊蛰之日,伴着江南迷蒙春雨,被初雷惊醒。当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时,从此一段荡气回肠、挣扎痴缠的人、妖、佛的爱情故事便展开了,不知道看电影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呢~
惊蛰由来
惊蛰节气在天文学上的定义是太阳运行到黄经345°的时候。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蛰,就是藏的意思,说的是立春以后,天气开始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昆虫,过冬的虫卵也开始卵化,当然,真正惊醒冬眠动物们的是日渐升高的土地温度。
因着动物钻到土里冬眠称为“入蛰”,而当它们苏醒,古人又称之为“启蛰”,后因避讳汉朝第六代皇帝刘启的名字,改为“惊蛰”,是不是更加生动响亮了呢~
惊蛰日期计算公式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5.63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惊蛰的C值=5.63。
举例说明:2018年惊蛰日期=[18×0.2422+5.63]-[18/4]=9-4=5,3月5日是惊蛰。
惊蛰气候特征
作为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惊蛰时节,却是大好的艳阳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能听闻阵阵春雷。
诸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这样的民谚,还反映了风对气候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大地湿度提升,地面热气上升,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才导致了不时有雷声传来~
惊蛰习俗
祭雷神
惊蛰与春雷几乎总是同时出现,电闪雷鸣对于古代人来说实在是一件神秘的事情,所以人们相信惊蛰这天会有雷神出现,雷神也就成了惊蛰日的节气神。
每年一到惊蛰时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雷神的招贴画,并摆上供品,又或者到庙里燃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不要有气象灾害,是农耕社会人们对大自然的最朴实的一种期待,至今在很多地区都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
炒惊蛰
炒惊蛰是旧时习俗,主要流行于在广东大浦等地,因为当地有一种黄蚁最喜欢家中储存的糖果,所以当地人会在惊蛰日当天晚上炒黄豆或麦粒,炒完又炒,反复多次,边做边说:“炒炒炒,炒去黄蚁爪;春春春,春死黄蚁公。”当地人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黄蚁的危害,并且当年家中会蚁缕皆无,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
打小人
打小人是很多地区至今仍留存的一项习俗,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画圈圈诅咒你”,在纸上画上一个类似人形的图案,可以代表内心痛恨的小人,也可泛指小人,然后脱下鞋子,用鞋底或者用棒槌之类拍打小人头,除此外,还有剪舌头防小人搬弄是非,挖黑心防小人做恶事,脚锁镣铐防小人四处奔走。一来宣泄情绪,二来寓意吉祥,驱赶霉运~
撒石灰,吃炒虫
惊蛰雷动,虫蚁开始活跃,尤其是在雨量较多的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各省,虫患最是严重,如疟蚊、虱子、跳蚤、钩虫、血丝虫等,在古代很少有南方打败北方的战例,未尝没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惊蛰时节,人们会撒石灰驱虫,也有撒蜃炭之举,蜃炭是各种蚌类和牡砺的壳烧制而成,功用与石灰类似。
清光绪元年《曲江县志》载曰:“惊蛰日,撒石灰于壁间,以压蚁,炒米粒果而食。”当然,这里的炒虫可不是真炒虫子吃,而是一些菜籽、玉米、豆子之类,围而食之,寓意驱虫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