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晚餐的时候,林飒飒想把南瓜汁倒在碗里喝。
她刚刚双手端起盘子,接住碗口,坐在她右边的爷爷说:“来,快让爷爷给你倒!”
林飒飒:嗯,不要,我自己来!
爷爷:你等会儿会倒洒的!你看看,已经洒出来了!快 给你倒!
林飒飒:我我我……
外婆刚落座,恰巧也看见这一幕,第一时间去拿抹布,一边擦一边说:“我的天,这么好的南瓜汁怎么全都泼在桌子上了……我正说今天买的南瓜特别甜,这样大家都没喝到,全浪费了。你看你碗里的排骨汤也没喝完呀,把南瓜汁加在这个汤里面不好喝的……”(开启唠叨模式)
咦,我在哪里?我也在现场,要在以前,我肯定也是第一时间叫停她,帮她弄。
这次我没有,本来想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她的,不过忍住了,想看看他们的三方博弈回事什么样的结果。
站在局外人的位置看,林飒飒真可怜。
一开始想自己动手,本来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豪来尝试的,可是还没开始就被爷爷热心阻止,以及预言“你等会儿会倒洒的”,更可怕的是,这个预言很快就被验证了:林飒飒果然把南瓜汁都洒在了桌子上。
想想看,我们大人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正心血来潮想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尽管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我们热情似火,这时有人马上来说“你做不了的,还是我来帮你吧,你自己做一准会搞砸的……”你不信,结果真的搞砸了,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和感受?
不仅如此,爷爷验证完之后,外婆又来,继续讲出利弊,“南瓜汁全浪费了大家都没得喝”这样的深刻总结,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知道试错的严重后果,下次改正么?
如果细心体察一下,林飒飒经历此事内心的波动应该是:兴奋、烦、自我怀疑、沮丧、内疚、自责、难过……
在4岁的年纪,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赞美、认同。因为这时候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认知只能依靠外界的反馈来评判,果他接收到的都是否定和质疑,他给自己下的判断一定是“我和差劲,我什么都做不成”,这个判定是在他潜意识深处的,不是口头上的。
这样的孩子,以后长大了一生都难自信,都会寻寻觅觅求别人的肯定。
举个简单的例子,他发完一条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朋友圈,隔几分钟就会看一次,有多少人点赞、多少人评论,为什么他觉得一定会看到的那个人既没点赞又没评论?他会纠结不已。
请不要说他矫情,因为他内心需要肯定赞美认同的空洞太大了,他小时候缺失的心理营养太多了。
后天不是不能弥补,不过肯定比小时候难上很多倍。
回到正题,我是不是一直在当一个旁观者呢?
也不是的,外婆还意犹未尽的时候,我终于出手了。
我示意外婆别说了,跟林飒飒说:“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想自己来倒南瓜汁,可是我怕弄洒了,我就连试一次都不敢,所以我到很大了之后,才试着自己来倒,你猜猜,我有没有倒洒?”
林飒飒愣了一会儿,笑着说:“洒了!”
我说,你猜对啦!你怎么知道的呀?
林飒飒:因为你那时候还小嘛。
我:是的呀,可是洒了又怎样,也没有多大关系是不是?
林飒飒:是,吃一堑长一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