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请在滴声后留言。”
我从没用过答录机的功能,最初是qq上的头像亮起来,提示着一种在线状态,我们用短信实时沟通,如果是灰色的,那么就留下一段长长的文字,通常是一个带有某种情绪的解释,通常是早已编辑好,特意等到灰色头像时才发送的,那是腾讯陪伴我们的青春期。
现在,微信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收发消息的时间,是全天,消息的来源有三类,最怕接到的工作消息,我有段时间听到微信的消息声就会有一阵恐惧,明明很抗拒,却又无法不看手机,当看到老板的名字时,几乎是应激性的点开对话框,“收到,好的”。其次是和朋友的沟通,这种沟通常常发生在换乘地铁的空隙,或者走在路上的时候,我低着头,余光扫着附近的移动物,尽量不去撞到另一个低头看手机的人,并且,还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前进,毕竟,迟到五分钟也是我的常态。最后一类是回复客户的信息,抱着客户至上的心态,24小时回复客户的疑问和没什么多大交情的“哈哈哈”,亲切又要不显尴尬的拿捏得当。
拿起手机,时间就能哗啦啦地消耗掉,我们错过了风景和真实的同时,更是跌入了无尽的空虚和劳累。
最近读到一则很有启发性的研究,关于社交媒体功能设计。Facebook的“like”功能,那个竖起大拇指的小手,点赞功能自2009年正式推出后,用户活跃度飙升,每个人都享受被点赞的感觉,每更新一条状态,都急切地等待被点赞,开发这个功能的主要工程师叫Justin Rosenstein,如果你以为他为此而自豪,那就错了,他甚至厌恶自己开发出来的这个功能,虚假愉悦的“like”,让34岁的他,成为了一个有意识的戒网瘾者。第二个功能是未读信息的小红点,最初设计其实是蓝色的,但显然红色更有刺激性,你会抑制不住的想要知道更新了什么内容。第三个是下拉刷新的功能,发明这个功能的人叫Loren Brichter,他坦言这个动作很像玩老虎机。
你明白了吗?我们以为自己在主动、自由的使用社交媒体,其实我们的每个行为都是被精心设计和引导的,它的所有设计都是为了让你上瘾,一个人的上瘾很可怕,可是一群人的上瘾,会让你放松警惕,却导致了社会的集体性焦虑和空虚。
我开始思考能不能让微信被正确使用,而不是过度使用。我不想活在被期待及时回复的焦虑中,我不想要隔着手机屏幕传达我的关心或者思念,我不想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不知道我的时间用去哪了,心里产生一阵失落和自责。
我正在尝试以下几件事,一步步帮自己克服上瘾。1、设置注意力专注的时间,每半个小时专心完成一件事,而不要打开手机,不要刷微信,越是迷信多事务处理的时代,你越是要锻炼专注一件事的能力2、在固定的时间集中回复信息,而不是有了就去回复,微信是一只答录机,而不是《一九八四》里的老大哥 3、最好的情感只有面对面才能被感受,去见想见的朋友,而不是隔着手机屏幕的问候,我曾经很怀念一个拥抱,那种三毛书里写着的,隔了六年后,他来到荷西的房间里,看到满墙都是自己的照片,十分吃惊,这时候突然有一双有力的大手从身后环住她,一把抱了起来......而这些是手机永远替代不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