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 李旭
第二节 坚持真实
今天我们要讲写作中的真实。大家先看两段人物描写。
第一段: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新教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第二段: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第一段对林黛玉的描写,完全是虚写。什么是似蹙非蹙罥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全凭大家想象。
第二段则很夸张,现实中的正常人不可能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两段非常出色的人物描写,因为它符合文学写作中的真实。
那么文学写作的真实是指什么呢?是艺术真实,我们首先需要区分两个概念,“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生活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
“艺术真实”: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它们并非当下产生,而是作者将平时所观所感,渗透到写作时所虚构的人物事件上,然后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将其艺术化地表达出来。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它有三个基本特点:分别是本质性、主观性、假定性。
本质性:是指艺术真实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与规律。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剔除生活的驳杂和混乱,直达生活的本质。
福楼拜说:“我总是强迫自己深入事物的灵魂”。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一夜醒来变成了甲虫。虽然荒诞不经,但是却深刻揭示了现代生活中的人生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真正不朽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够发现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认为自己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一产和不动一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一家和统计一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主观性:是指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复制,而是对它的能动性反应。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虽然有历史依据,但是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这与罗贯中“拥刘反曹”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
不过我们要注意,艺术真实中的主观性要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鲁迅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是有雪花。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可变成笑话了,所以写作还是需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假定性:是指文学作品以假定性情境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是如镜子一般照搬照抄,而是带有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作者就必然对客观材料进行选择、挖掘、补充、提炼和概况,通过想象和虚构进行重组和再造。
例如女性主义代表作之一《简爱》,主人公简爱身上有着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诸多痕迹。但是作为全文主线的简爱与罗彻斯特的恋爱史其发生、发展和结局都是在假定性情境中发生的。因为现实中的夏洛蒂·勃朗特并没有这么一段曲折的恋爱史。
再如《西游记》虽为神魔小说,但它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其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特征。中国戏曲在舞台上用几个人,几一杆一枪就构造出千军万马。用一桌一椅代替整个房间,这都是假定性情境的体现。
如何达到艺术真实,除了仔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需要由艺术概括的本事,也就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写出能反映普遍性却又是独有的“这一个”,就好比阿Q能够代表国一民精神,林妹妹是清高脱俗、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代名词。在现实写作中可以通过训练,逐渐向艺术真实这一目标靠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