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粤菜,读好书》P135
1.135
我国四大菜系中,鲁菜略显油重,淮扬菜略带甜腻,我最喜欢粤菜和川菜。川菜的红油麻辣,近于诗中色彩浓烈的李商隐,而粤菜的淡清淡天然则酷似纯真自然的陶渊明。年轻时更喜欢川菜的刺激,年老后则偏好粤菜的素淡,借用元好问评陶诗的名句来说,粤菜真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
2.136
物质上的营养不良容易露馅,精神上的营养不良很好遮掩。
3.136
现在想来,缺少食物,没有书读,也不全是坏事。由于饥肠辘辘,任何食物在我嘴里都是美味佳肴,因为没有书读,随便什么书都读得津津有味。17岁那年,一个武汉知青给了我一个苹果,当时吃苹果的样子要是制成抖音,肯定比我现在所有的短视频都火。苹果吃完了还要舔舌头,很长的时间仍然闭着眼睛回味无穷,觉得只有仙人和伟人才能天天吃苹果。二十多年前,见我儿子竟然不喜欢吃苹果,我一时诧异的快要失控,还有比不喜欢吃苹果更匪夷所思的事情吗?小时候根本没有选择,家里有什么就吃什么,我从小就没有挑食的坏习惯。一直到现在,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田里种的,没有一样我不喜欢吃的食物。不仅饭量大,而且胃口好,吃饭倍儿香,喝水也倍儿甜。
我中学时抢读和偷读书,一是怕同学催还,二是怕被老师发现,今天的年轻人想象不到那是如何紧张刺激。读书可能和谈恋爱一样,偷偷摸摸的进行才格外来劲。那时要是有手机就好了,随便录一个我们当年读书的短视频,就能让青年学子知道什么叫“”如饥似渴“”。
4.---138
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近代以来不仅食物鲜美可口,而且学术文化繁荣昌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这40多年里,祖国各地的优秀学者大批“”孔雀东南飞“”,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名校聚集了大批文化精英,广州早已是我国的文化重镇。广州人“”好吃“”又“”会吃“”,广州人更“”好学“”且“”善学“”。广州人在吃喝上从不吝啬,广州人在读书上更舍得花钱。大数据告诉我们,广东、江苏、浙江是我国的买书“”大户“”,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广州不仅到处都能吃到美味,而且遍地都洋溢着书香。
当然,有了更多的选择条件,也可能造成选择的迷茫。今天的广州人可以吃正宗的粤菜,也可以吃外来的肯德基;可以品读中外名著,也可以刷手机上的八卦。可能有人说这十分正常,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如果只是偶尔吃点肯德基换换口味,只是短时间看看手机上的八卦解乏,这当然属于人之常情,但要是只喜欢吃肯德基,只是疯狂的打游戏玩手机,这种“”所爱“”就属于变态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病态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了“”瘟疫“”,在很多人那里已经“”病入膏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在地铁、公交等公共场所,还是在私人空间,到处都是“”低头一族“”。机场或地铁里捧着书的家伙,在众人眼里可能成了外来星的怪物。不管你想读哪种类型的书,网上和书店随时都可以买到,各大图书馆里随时可以借到,在购书和借书极为方便的今天,人们突然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恰如四周都是美味可口的粤菜,人们却患上了厌食症,好像后宫到处都是绝色美人,但太监见了既无心也无力。
由于生活的节奏过快,人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时下流程流行听音频和看视频缓解疲劳,“”听书“”已经取代了“”读书“”。看视频讲解的优点是形象生动, 但绝不能代替自己阅读。听别人读书就像吃别人嚼过的饭,味道和营养都差远了。
朋友们,假如大家不故弄玄虚,我们所追求的“”幸福人生“”,不过是吃自己喜欢的菜,读自己喜欢的书,干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
《当心!闲置的大脑将被收走》
5.--141
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使用于得不到10%,普通人的大脑的使用率极低,更可想而知。
电脑功能的闲置还有人可惜,他毕竟花了我们的血汗钱,大脑功能被废弃却没人心疼,因为人的大脑无需花钱购买,一生下来上帝就慷慨的给我们每人配备了一个。大家无意识地觉得,上帝给我们配备的大脑,不管是用还是不用,都无所谓浪费不浪费,用不用都不给花一分钱,不管是多用还是少用,脖子上的大脑反正都是自己的,别人无论如何都抢不走。
有道是苍天有眼,自己闲置的大脑虽然他人抢不走,但最后统统都将被上帝收走。
大家都知道,大脑的功能用尽废退,长期服用导致不能使用。开始是不想动脑,慢慢的是不会动脑,最后是不能动脑,这样,脖子上的大脑变成了一坨烂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木头脑瓜“”。
“”木头脑瓜“”虽然长在自己脖子上,可他的脑瓜却是“”别人的跑马场“”,他的嘴巴是别人的传声筒——别人怎样想他就怎样想,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这种人在生活中常常被人当枪使,真是枉有一颗头颅,也枉做了一回人。蠢人可能跟着别人行善,也可能跟着别人作恶——原因是他们自己 分不清善恶。西方一位哲学家说,假如没有智慧,肯定就没有美德。恶棍往往装的像圣人,圣人有时被骂成恶棍,辨别是非善恶特别考验一个人的智慧。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小就没有一点怀疑主义精神,成人后大脑就是木头脑瓜,对别人的煽动蛊惑深信不疑,不知也不敢进行大胆的质疑,只知道服从甚至盲从,只是被别人利用的工具,只是为别人活了一生。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让小孩学会怀疑是成人的第1步,为此他还特地写了一本《怀疑论文集》,这本书的英文版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还能买到。
如果说学会怀疑是成人的第1步,那么学会思考则是成才的第1步。让孩子学会思考是一门大学问,这儿我想推荐一本相关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作者是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从思维的界定到“”逻辑的探讨“”,再到“”思维的训练“”,这本讲思维的书堪称是“”思维清晰“”。不过它是专门写给成人看的,尤其是写给从事教育工作的成人看的。遗憾的是,作者更多考虑的是读后是否有益,却很少注意到古时是否有趣,前不久我推荐去阅读这本书的那位研究生,宣称“”它简直没有办法读下去“”。
要想让孩子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先要让孩子能体验到思考的乐趣,要是思考成了一件苦差事,谁还愿意从事思考?世上没有谁愿意自讨苦吃,更何况那些孩子呢?
除了让孩子能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还要让孩子能够感受思考的成绩。这就需要我们循循善诱和循序渐进,太难会使孩子失去信心,太易会使孩子觉得无趣。给孩子出的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能超出他们的智力范围。
譬如数学本来就不“”赏心悦目“”,大多数小孩学起来肯定无趣,如果性急的家长揠苗助长,让孩子学习超前的内容,数学对他们来说就是“天书“。再加上有些家长和老师极不宽容,不给小孩留下犯错的空间,他们考分一低就会挨批挨骂,这样,数学课就成了对小孩的“”惩罚课”。有些成人终生讨厌数学,倒不是他没有数学天赋,而是他小时候学数学的痛苦经历,使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多数人觉得数学特别“”磨人”,可大数学家陈省身都说“”数学特别好玩“”。陈先生实在太幸运了,他的父母或数学老师无疑是杰出的,使他从小在玩中学好了数学。假如“玩”就是“学”,那么“学”也就成了“玩”,要是大家都觉得学习“好玩”,那用得着老师和家长监督小孩学习吗?
小时候没有得到激发和诱导,长大了必定不喜欢动脑。喜欢思考事实上是一种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他的大脑就肯定闲不下来,遇事他就要琢磨一番,越是难题他反而越喜欢“”应战“”,而且特别愿意和那些聪明的人交流,就像那些下棋高手一样,总乐意找那些“”棋王“”过招。
很多成人喜欢做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看起来好像十分勤快,实际上可能是不愿动脑子,他们是一伙思维上的“懒汉”。长期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动人,慢慢变得像拉磨的驴子,大脑无疑会越来越迟钝。更何况简单重复的劳动,既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也不能给我们带来收入。有人说一听说要写作文就“”脑壳疼“”,这是由于小时候有这方面的痛苦经历,以致把写作这类精神劳动,当作一种不堪忍受的人生折磨。大文豪苏东坡说天下乐事莫过于作文,正是由于体验到了作文的快乐。——(145)
有些人见到一点的技术活,马上就埋怨自己“脑子笨”,人们有所不知,“脑子笨”只是病症,而“脑子懒”才是病根。
记忆情况也是一样,人们对记忆的误解或许更多。
常听夸某某“”过目不忘“”,史书上也常记载某某“一目十行”,这类神秘兮兮的夸张,既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也不能激励人们的斗志。读书人大多爱自吹自擂,很少在人前坦承自己如何聪明,刻苦是个人的努力,聪明是上帝的天赋,刻苦可以学习,而天赋只能钦佩。
记得在大学上英语课,一个单词随背随忘,一想到有人过目不忘,我就自卑的想跳楼。每当记不起从前早已背熟的诗词,我就近乎绝望的叹息“”记性不好“”。后来考取了研究生,再后来在大学教书,自己接触到“”学富五车 “”的人越来越多,而“”过目不忘“”的人迄今一个也没见着。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见过了许多渊博的学者,才知道学者的渊博是用“”笨功夫“”换来的。教我先秦文学的石声淮教授是钱钟书先生的妹夫,在我们学校被称为“”移动的图书馆“”,除了国学根基深厚外,英文和德文也很了得。他博学的诀窍就是反复记诵和高度专注,绝非传说中所谓不费吹灰之力的“”过目不忘“”。还有我校真正的大学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他的学术气象恢宏浩博,读读他的《八十自叙》,来看看他是如何用功的:
……
掌握了诵读的窍门,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失败了也无需沮丧,就没有想不出的难题,没有背不下来的诗文。
许多人偶尔记忆“”短路“”,马上就断定自己“”老了“”。古人有“”人过三十不学艺“”的胡话”,曹丕三十多岁就慨叹“”已成老翁,但未白头尔”,这些都是极其不良的心理暗示。
肯定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可笑经验,明明自己的身体十分健康,在书上或网上看到某种病症,马上就怀疑自己也患有这种疾病,而且越想越像真的患上了。怀疑自己身体上得病,幸好还能到医院进行确诊排除,要是怀疑自己“”老了“”,认定自己的记忆力衰退,那一定就会从疑病坐实成真病,因为是否“老了”关键在于心态,你觉得自己“老了”,你就可能真的“老了”。
只要你觉得自己年轻,那你真的就十分年轻。判断一个人是否年轻的标准,不是他的生理年龄,而是他的精神状态。我从没有觉得记性比自己的研究生差,强记起来我可能比有些研究生还快。
大脑其实生得很“”贱“”,你越使用,它就越听话;你越闲置,他就越不听使唤。
明朝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人皆为可上可下之才。“”
博学大都来于苦学,天才其实多为凡人。14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