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参观本地的一个流浪猫咪救助基地,它让我感受了一把人生真相。
园区主要是用来救助那些车祸和重大感染疾病的,健康等领养的猫咪不是很多。绝大部分可能会在园区很久未必有人愿意接走。
而那里的生活环境虽说不会有冻着饿着,也不会有外敌入侵,但比起家养猫咪的条件还是要差很多。
先来说说已经康复可以被领养的部分,怎样才能快点被领养走呢?
一方面是,要会撒娇卖萌。(我几乎感觉那里所以待领养的猫咪都很亲人,老远就贴近围栏打招呼。这个是我在其它地方喂流浪猫散养猫所没有的待遇。我为这种待遇感到心疼。其它地方的猫可以高傲的生活,但这里必须先自己积极改变)
另一方面是,必须长的好看。比如天生毛色不好或者以前受过伤有些肢体残障的可能就没那么好运了,以及一些基因问题(比如折耳猫)它们什么也没做错一边在病痛中煎熬,一边更不容易得到领养。
现实就是这样。任何世界都是看颜值看情绪价值的,我们有时会道德评判他人,但扪心自问,自己其实也是其中一份子的。
再来说说那些还在生病的。每一只都能痊愈到可以转移到被领养区么? 我没问管理员。我想所有人心中都知道,说出来太残忍了。
尤其是,管理员解释说传染病区(比如猫瘟,杯状病毒)只能做到每一种病情分区,做不到每一只分区。这个话题有点沉重,我无意责怪,毕竟经费和人力有限有些事也是没有办法的。
只是当时我当时没忍住问,那么它们之间会有交叉感染吗,比如猫窝会多久消毒一下。可能对方看到我的失落,安慰我说只要猫的状态比之前好,那就单独接出来照料。
昨天为这句话,我晚上没睡好,想了很多。你看这个时候还是拼个体能力的。如果努努力让自己好起来,那么就会得到更多救助资源可能这一生就有气色了。
可如果底子不太好的呢,刚刚好既没有好起来也没更糟的那部分会怎样?会一直接触到感染源和外面接进来新的感染的猫…直到最后身体拖垮,以另一种方式离开那里……
(昨天我的日记里写到:对于人也一样,如果落入逆境要让自己快点有起色被看到 才能得到外界救助,不然会越拖越处境艰难)
我可能属于有点敏感的人,我感觉到做救助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心才能面对这些。说实话,去之前我我在想如果我精力允许我可以做做志愿者,缓解一点点营地的压力。回来以后我打算还是继续保持一个守护人缴纳费用的方式好了。如果有可能自己将来想办法多赚点多些资助等等。但我的心远没有强大到去做一线救助。
昨天我跟工作人员也有聊到,资金就那么多,用好每一分钱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我理解可能不得已得舍弃救助那些需要花钱但很难救活的。
做救助也需要外人看来足够心硬,但只要资源不是足够充沛,它是不得已的“最佳”选择。
明白了这个规则,那么更会觉得个体竭尽全力的强大自己有多重要了。
在该努力的时候不要懈怠不要躺平,宁可有实力去照料他人,也别太low等着被照料,那样就太被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