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第一性原理
埃隆马斯克
“在大学读物理专业时,我思考什么最能影响人类的未来,
一个是互联网,
第二个是可持续能源生产和消费,
再一个是外星移民。”
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事实上,唯一有意义去做的事,就是努力提高全人类的智慧,为更高层次的集体文明而努力一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CNN认为,伟大的进步源于伟大的想法,伟大的想法源于伟大的思考家。
这些思想家敢于抛弃和挑战传统观念并提出涉及能源、医学和太空探索的一系列伟大想法,他们的想法和创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孩子们的学习方式,甚至能影响人类的未来。
你觉得你是一个创世纪的思考家吗?
第一性原理的起源:
早在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说:“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马斯克也承认采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需要大量思考,但人们可以获得一些突破性成果。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颠覆式创新”居然是这样的
回归问题的本质,运用第一性思维,重塑一个更优的解决模型。
——《埃隆·马斯克:颠覆,岂止于特斯拉》
在马斯克看来,“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第一性原理,就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性原理,就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而不是类比。大多数人考虑问题时,会局限于类比思维。类比是一种重要逻辑思维和推理方法,是人们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第一性原理就是打破一切知识藩篱,回归到事物本源去思考基础性的问题,而不是模仿别人做的事情并稍微加以更改。第一性原理思维强调事实和少量假设,从问题的本质出发,进行推理思考。运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强调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探究问题的本源,不被过去的经验知识所干扰。
创新(创造新事物),不要用类比,要用第一性原理进行思考。
类比。是从过去的事物类比现在的事物,这是一种偷懒的做法。
第一性原理。追根溯源,把复杂的事物拆解为 最基本 最简单的元素,从这些元素出发,思考能不能降低这些元素的的成本,进而降低整体成本。【重塑模型 和 重构模型结构,测试各个环节 元素,找到每个基本元素的最优解。
比如,钻石 和 煤炭,同样是碳元素,仅仅是结构不同 就构成了与众不同的物质特性(硬度 强度 颜色)。】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学士给马斯克最大的影响是“第一性原理”思维:一种不断追问事情本质的思考模式。“我觉得问题关键在于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类比。”关于物理学的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马斯克自己给出详细解释:就是在探寻新事物时,在最本原的真相基础上进行推理。有媒体曾问马斯克,你有宗教信仰吗?马斯克毫不犹豫摇摇头,“我只信仰物理学。”
但从第一性原理来推导的话,你必须将事物抽丝剥茧,分解成最基本的事实,然后再进行推导。虽然这样做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结果往往更有创新意义,因为你是从头开始,而非基于你之前已有的成就。”
马斯克说:
“电池的材料是什么?目前这些材料的市场价格是什么?电池组有碳、镍、铝、钢以及一些分离的高分子。如果我们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这些物质,需要多少钱?哦,天啊,每千瓦时只需要82美元。说到这里就很清晰了,你只要想出聪明的办法找到这些材料,并将它们用某种方式组成一个电池的形状,你就能拥有便宜的电池了。
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强调实验,用实践去验证。硅谷一位风险投资家说过,很多聪明的人喜欢用类比推理,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动手去做个实验。通过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你可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甚至可以做出更加出众的决策。”
我讲完了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下面来讲讲,一个人怎么建立独立的思维框架?
一个人怎么建立独立的思维框架?
著名知识管理专家 田志刚在《卓越密码 如何成为专家》一书中 谈到:
成年人学习能力的背后,最终是思维能力的问题
他举了一个高中学习的例子:
比较了 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区别。
学渣。学习起来,比较死板。不会举一反三。不懂得 从各种题型中总结规律。一遇到灵活多变的 创新题目 就不会做了。
学霸。在大量做题中,提炼了规律。他们能够在做了大量题目后回归课本的基本定义、概念。
对这些基础的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就能做到无论考试题目多么新颖、需要多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能游刃有余
你看到没有,这个例子和第一性思维 有一定的相似性。
很多人,之所以学习不好。是因为对 最基本的概念掌握的不清楚 不牢固。概念之间建立的联系不紧密。
成年人,学习付费课程,总是糊弄一下自己的 就过去了。
这就是你 花了很多钱,买了各种付费课程,却没有成效 的 根本原因。
学习知识,不仅要学习这个知识的本身,还要学习这个知识背后的结构。
田志刚谈到
思维能力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目标思维 的能力
第二。框架思维 的能力
第三、归纳概括 的能力
第一。目标思维
目标思维。就像一个钉子,把你定在墙上。
无法聚焦的学习,注定容易忘记。
对于成年人的学习,首先要解决的学什么的问题?
你可以了一个问题清单,列出你认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尝试第一个解决它。
举例:
以前,我觉得我的表达能力不强,我才开始写作的,写作是我过去的第一要务,我把它当成最重要的事情 来做的。现在,我觉得我缺乏商业思维,正在尝试多看这方面的书籍和课程,给我更多新的视角。
有一个词,叫"学习爱好者"
如果你不能聚焦,你就不能成为一个专家,只是一个学习爱好者。学什么都是 泛泛而谈。你没有一个正反馈(赚到钱),学习这件事 就比较难坚持下去。
更恐怖的是,你什么热门学什么,完全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但对你的生活 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善。你学什么 都达不到专业的水平。也就不能把知识变成金钱。
很多人,都喜欢刷抖音、B站、收藏各种技巧,在收藏夹里吃灰。这种碎片化学习的方式,不利于你建立思考框架。碎片化学习的缺点。 你什么都看了,如果你不整理,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记住。
如何检验你 是否成为一名专家?
这里有一个标准
市场验证。
你能够独立包装成一个产品,并通过某个渠道卖出去,你能赚到钱。这说明你的专业能力到达了一定的水平 有人愿意为了你的想法付费。如果你的想法 不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你的思想就卖不出去。你的思想就不值钱。
第二。框架思维 的能力
目标思维,可以决定你学什么。
而框架思维,就决定了你 怎么样把 目标拆解。细化,形成一个个微小的模块(组块)。
比如,你要学习经济学,你首先要了解经济学的框架。经济学 有几大关键词。有哪些流派。这些流派的师承关系是什么。梳理完经济学的框架后,还不够,
还差一步,
后面,你开始梳理 你自己的人生框架。为什么呢?作者给出的,是通用普世的框架。不是所有的内容 都适用于你,你需要整理完经济学的通用框架后,从中挑选出 适合自己的、对自己有用的框架。这样才能彻底的为己所用。
很多课程,像工业化流水线一样,给出了通用的模板。这适用于大多数人,未必是适用你,未必对你有极强的针对性。一对一,有针对性的 才有效。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课程对普通人不起作用的原因之一。普通人学完课程之后,只是搬走了老师的框架,并没有结合自己的人生框架,重点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内容。最终导致,自己 尽管学了很多课程,都用不起来。
问题来了
怎么建立自己的框架呢?
第一个是借鉴他人成熟的框架,另一个是基于自己工作场景沉淀出来,并经过验证好重复应用。
另外
秋叶在《高效学习七堂课》中,谈到过一种快速研究 任何领域的方法。
先建立一个通用的模板,在往这个模板里面填各种行业 和 学科的名词,就能快速构建出一个行业的框架。方便自己快速对整个行业做研究。
比如,
你研究各大平台的各种算法。
你今天想学习,微信平台的使用技巧。
当我们去研究 知乎、豆瓣等其他平台 可以利用现成的模板,填入各个平台的名称 就可以做研究了。
这样,当你积累的各个领域的框架多了。你的研究速度也就缩短了。
当然,研究的前提,你要翻看大量资料,在上面提炼出大量规律。我的经验是,你至少要看1000-3000篇文章。最少读50多本 这个领域的专业书。这样的训练强度 才行。你才能 对这个行业 的 基础知识,做到八九不离十。烂熟于心。
其次,建立“上帝视角”。
什么是上帝视角?想象一下,当你登上高峰,从山顶往下俯瞰的时候,将山下的一切尽收眼底,像这样“一览众山小”,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事实上,当我们学会从整体上考虑问题,这就是建立了一种全局思维
他谈到:
当高手想要深入研究一个领域时,一般会做三件事:
一是梳理该领域中全部重要的概念,并持续更新;
二是去网站搜索这个领域的全部重要问题;
三是把这些问题组织成一个写作框架大纲,形成该领域的“知识树”。
举个例子。当你想要学习演讲时,就可以按照以上步骤画出包含定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训练方法四大板块的专业知识结构树,初步建立起对演讲的整体认识,然后再有计划地针对各个单元逐个击破。
当你建立框架后,你就能 明确自己学习的重点。
系统地安排什么时间学习哪些内容,查找资料 进行学习;
也可以用框架中的关键词去搜索,发现相关的素材,直接整合挂到框架树上,等过了三四年,一次性整理全部的资料。
第三、归纳概括 的能力
什么是 归纳概况的能力
这个意思 很简单,就是脱水。
简单说,去除重复的部分,整合两篇文章的不同的观点,整理到一篇文章中来。
如果你的资料比较多,你整理压缩的速度 就越快。
上次,我看一个同学,看微信公众号文章,是一个字一个字读的。读的异常认真(异常吃力)。
我就不是很能理解,读文章,不应该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而是一片一片的扫。就像机关枪一样,一开枪,打倒一大片怪物(文字)。
你就把自己当成扫描仪和照相机。不要思考,不要默读,直接看文字,快的话,一个文字也不看,你就能直接读懂这篇文章。
我这两个月 测试过,
你先搜集资料,你要花费 两个星期-一个月收集文章 资料 视频 音频。等屯到2000-3000篇文章 一次性清空印象笔记 缓存箱 和 知乎收藏夹。我看完2000-3000篇文章,一篇文章 5秒钟时间 就可以读完,大概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你边看(文章),边压缩概念。很多文章 意思表达的都是相同的,知识内容形式不一样。
有人说,五秒钟看不完一篇文章?这不太可能。
其实,如果你读的多的话,随便扫一眼,一秒钟就看懂了。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对知识管理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