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刻意关注 关于如何提升自己,打造自己的储备,总期待在不久有一个节点突然爆发,让我知识派上用场。抱着这样的心态 活的斤斤计较,量化自己的生活,并不断在持续给自己添加知识半径,美其名曰 多维度的学习能力。这种生活状态见过很多描写,其中有这么描写的
你用戴森吸尘器,爱Bose降噪耳机,上尤伦斯中心看当代艺术展,用网易云音乐听独立专辑。乐纯酸奶的配方了如指掌,花点时间的原产地如数家珍。付费小密圈加入无数,得到订阅专栏每日必读。去星巴克必点馥芮白,来酒吧只喝单一麦芽威士忌。无奈The Rug的新店毫无brunch文化,Enjoy上也不再能团购柏悦的下午茶。几年过去了,如果以上条件你还符合,我猜你终于不再每天乘地铁,改骑摩拜单车了
这种高度简单的描写,结尾给一个简单的结论,好像是审判你做着这些事情最终不过如此。很显然,在现在,没有人能够在信息下活的自在,我们像是一群网络上的农民,时不时在各个菜园耕作,没有固定的收获季节,也没有停下来休息的午后时光。
【不能慢下来】,大概心中都有这么一个声音,因为内心逻辑是不时刻武装自己的知识,在这次生存竞赛中可能片甲不留。实际是这很像市场行为,某一个东西卖得好,很多就会涌入一大批卖家瓜分这个市场,但由于市场的自我调节 这东西渐渐不值钱了。人们时刻关注信息,即使过载也坚持存储。这种都是简单的想着,我现在有的东西 以后说不定派的上用处,我得准备着为以后的危机防备。但是成立前提是,所谓的用得上,得和你存储的连线起来。
这份焦急成功的心情,是这个新时代的产物。我常看到很多老态的学者强调,不要焦急,学会看轻。他们那一代很多人受到的是经典的人生观,但这一代人更讲究数据 证据和收益率。讲究论文的思路 所有事情讲道理,不要搬出一套不可重现的理论,传统的教育讲道理很容易轮到,古有云。这一套已经行不通了。因此这份焦虑不会被叫停的。
逻辑思维,得到,奇葩说等等知识节目的出现,代替你缓解这份紧张的情绪,很多人花钱买个心安,付费的产品不一定用,但会去买。GTD的系列 关于时间 关于记录,以及关于成长翻了再翻,朋友圈的订阅号看了再看,印象笔记整理了很多,时常在深夜不断学习,冥冥中有种自己很努力的样子,这些不过是你一个人对抗这场焦虑的做法罢了。
你为什么要焦虑?其内核是在消费主义下,极致的精英利己主义作怪。
我们的大学通识教育就已经蕴含这个了,什么都包括,同时教学采用的大多是一种知识说明的方式,在启发和批判上很少动文章。这一点延续了高中教育的标准化。它在乎的就是怎么把你做的更好,以便成为企业的一个好工具。现在 很多人常常急急忙忙的学习,是因为怕这套工具不好使,社会不需要了。社会之所以对人提出这么高的要求 ,是工艺社会发展的内核需求,生产的东西需要有人消费,更好的消费习惯对生产提出新要求,唯有不断的创新更新技术才可以刷新生产技术。于是,我们就是上了发条的工具,不断前进。
并且,贫富差距的拉大,你害怕赶不上末班车,所以时刻在准备在逃票。阶层越低,对于成为工具的述求越大,因为输不起并且未来的赌注很大,会带来很多风险 。社会像是一个无形的手 将你我变成流水线上的英雄,我们打十二分精神,做最好的自己,为了方便社会采购我们。
很难逃离这个情况。这不过是一个现代人该有的病罢了,过去的老人常讲的道理 往往不过适合用在农业社会下的家庭伦理罢了。
断舍离,提出过一个解决的方式,训练自己对这些东西的延迟享乐或者无视感。我见即我思,我没有看见,我选择丢弃的就不会出现。这似乎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一方面它剔除了信息多样化,去关注自己专心的领域,另一个方面,不断告诫自己生活的本质,享乐生活不在物,在于心。也许这是一个方法,但是至少它要求执行者足够唯心,和幸运。
但也可能是一种情况‘此题无解’,80%的我们做这么多,不过修饰了20%人的梦罢了
另一个思路我看来 觉得很不错,那就是适应波动性,在《反脆弱》中,提出,一个系统的完整性不在于不发生问题的概率,而是可以适应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反脆弱。我们可以用这种角度思考自己的系统,信息过载下,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从中获益,并且有系统的学习信息,不确定性的还有很多,前人的经验总结常常忽视概率学,或者就近直线总结因果忽视做事的并行性,我们强大自己的储备不是为了做工具,是为了抵抗波动性,现实不过就是开局是个噩梦难度的游戏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