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篇 20180426 第11篇
这是《次第花开》的阅读笔记,保持精神愉悦秘密(上)的续篇。
放下执着就会安乐。
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
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
痛苦消失就是快乐。
如果人们能够像观察自己的皱纹一样去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如果不把快乐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
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安乐也是,时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当负面情绪出现,不要压制它,不要抵抗它,喜欢书中的说法,安住在负面情绪里。我们需要的是内修,而不是外求。
佛经说的婆娑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如果我们都能意识到这点,接受自己本身就是不完美的,生气的时候知道自己生气了,悲伤的时候允许自己悲伤,这就是安乐的起源。
自律,是为了保护自己,不伤害他人。
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精神品质,也就是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不忍心看到另一个生命痛苦,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
从长远说,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须做到自律。
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留心观察自己身、语、意的活动,观察负面情绪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破坏性、欺骗性何在。
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无益的想象中。所谓的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
佛法里的自律,有更大的包容性,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样,需要意志力,需要自我控制。强调的是要去关注自己的情绪,去考虑他人的感受,保护自己,同时也不伤害他人。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心向佛法的确需要胆识。
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佛法一切修行的基础恰是正念,即贴近自己的身、语、意,时刻保持清醒的觉察。
心向佛法的人却是决心要和自己亲密相处。
生活中,很多人对佛法有着误解。似乎觉得自己信佛,便能保得安全。只能说,这样的人没有真正的理解佛法里的无常。无常意味着凡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它并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信佛并不是为了逃避无常,而是接受无常的存在,放下你想要一切不变的执着。把修行贯彻在整个人生。
出离,就是不断改变习惯。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就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
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
放松下来,让心与外界连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只是安住,这实在是最为重要的修行。趋利避害是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
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们另一个顽强的习惯。
自以为是不仅割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
如果人生的轮回真的存在,那轮回真的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惯性。如果你习惯了抓取,你便不懂得舍弃。如果你习惯了逃避痛苦,你便不懂得解决问题。如果你习惯了回忆过去,你便不懂得安住当下。如果你习惯了一成不变,你便不懂得如何面对变化。
出离,就是不断改变习惯。让自己放松下来,习惯不确定性的存在,习惯痛苦的循环,习惯无常的反复,习惯恐惧的干扰。
最大的自由,便是你脱离了困住你的巨大惯性,不看表象,只看内心。
菩提心,从内心的温柔生起。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四无量心
慈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以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
悲心:“愿诸众生远离痛苦以及痛苦因”,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
喜乐:对自己感恩,对他人随喜。
舍心:对一切欣然接受,自然平等地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
只有真正的接受自己,尊重自己,觉察自己,才会接受他人,才会尊重他人,才会理解他人。把自己的心打开了,才能放得下众生。
六度,渡到彼岸。
六度,梵语称六波罗蜜,意为“渡到彼岸”。
布施: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
我们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的贪爱和执着,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这回事,也就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为布施的结果牵肠挂肚。布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给予。对已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就是最好的布施。
持戒:戒律不是束缚,而是保护。戒律指适当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其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
忍辱: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任何情况都能适应,任何可能性都能接受。没有趋避,所以没有恐惧,也不会不耐烦。
精进:精进不是因为必须而勤奋去做事。如果求知需要一辈子,我们就一辈子欢欢喜喜走在求知的路上,不因为漫长而着急、沮丧,这就是精进。
禅定:禅定是舍弃散乱。没有定力而企图在喧闹之中不散乱,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安住,能不离清醒的觉知,则一切行为都可以是禅定。
智慧:般若空性超越文字,它比较接近内心的极度开放状态,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
结语
之前对佛法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这本书让我对佛法有了初步的系统的认识。除了整理出来的这些观点,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入佛门的具体事项,如何做功课,如何和上师相处等等。
书中优美的文字无不透着智慧,虽然不会因为读了这本书,生活就马上完全不一样,但是就像书名一样,次第花开,花开见佛。
修行,是次第而行的,就在平常的生活里,就在你走的每一步里,在你说的每一个字里,在你做的每一个件事里,在你的每一个想法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