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意向立场 熟知与真知
字 数:2459字,建议阅读:5分钟
安迪入狱初夜为什么不哭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一开始主人公安迪被诬陷。入狱当晚,一些老囚犯开始打赌,和安迪一批进监狱的囚犯,哪一个会在最不适应的监狱初夜率先哭出来。因为安迪文质彬彬的样子,很多人下注他会最不适应,最先哭。但是,整个晚上,安迪是唯一没有哭的那一个。
为什么?相信看过该片的人,都佩服安迪的坚强。但我们看问题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是什么支撑了安迪的坚强。理性,安迪无疑是非常理性的。具体而言,就是他知道监狱的第一个夜晚是最难熬的。当他知道这一点后,立场就变了,就不会怨天尤人,而是赶紧调整心态适应。那些痛哭的人,无一例外感到自己是世界的弃儿,他们认为世界不应该这样对待自己。在现实面前,少数人认清现实,主动调适自己的立场;有的人否定现实,顽固坚守自己的错误立场。
遇到一件事,持有什么立场,是一个大问题。
《古惑仔》里有一句台词讲得特别好:出来混,有错就要认,挨打就立正。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把这种立场搞反,成了“犯错打死不认,挨打怨天尤人。”
认知的三种立场
按照哲学家的分类,我们面对世界有三种立场:
第一种:物理立场。某个东西,是什么就是什么。蜡烛就是蜡烛,杯子就是杯子。这种立场下,你知道自己没法去控制和改变。
第二种:设计立场。某个问题的根源在我,不在别人。比如,你手机运行慢了,你可以关一些软件,或者重启。这种立场,你知道只要自己去干点什么,就有不一样的效果。
第三种:意向立场。问题都因为你,不怪我。这种立场,你很轻松,因为与自己无关。
以谈恋爱为例说明一下这三种立场:
物理立场:起初,你想追一个女生,她不理你,你觉得无所谓,这是她的性格使然,要继续追你就得理解和接受,不能接受就换一个追;
设计立场:她逐渐接受了你,有时她有些不开心,你知道只要自己多陪陪她、多哄哄她,她就会高兴起来;
意向立场:她嫁给你了,你开始觉得她作为一个女性,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她就应该主动洗衣服、刷马桶。
由此可见,有些女孩觉得嫁人之后那个人变得不认识了,其实人还是那个人,只不过他的立场变了。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常常把三种立场搞混,尤其是滥用“意向立场”。
比如,婆媳难容这一千古难题。
大多数婆媳关系恶劣,只有少数还过得去,为什么?因为关系恶劣的都坚持“意向立场”,婆婆认为问题都在儿媳,儿媳认为问题都在婆婆,都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可是谈何容易?
那些处得还行的婆媳,至少有一方坚持了“设计立场”,一方不要求另一方为她改变,甚至可以为另一方改变,只要另一方说的有道理。
你为什么常常发怒
《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初夜不哭,正是坚持了“物理立场”,没法改变,我就适应。那些痛苦的,则是坚持了“意向立场”。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常常发怒,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抱持了“意向立场”。比如,路怒症,要知道只要开车上路,谁不被人超车,谁的车不被别人卡位,一件概率极大的事件,我们会觉得对方司机不怀好意、素质低下,素质高的自己都忍不住扔他几句国骂。
又比如,孩子成绩不好、老板喊你加班,等等,如果你总是用“意向立场”去看待,觉得这些事错都不在自己,都在孩子不争气、老板不仁义,那你一天就有得火冒。因为,人处于“意向立场”之中,整个人的思维、行为、表达方式都会被恐惧、愤怒、厌恶所控制。
意向立场本质就是心理学上的“应该思维”,就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这种”应该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世界的应该思维;另一种是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对世界的应该思维导致自己希望控制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导致自己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总是会在自我责备之中。
如何逃离意向立场
方法其实并不难,遇事分好类。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控,一类不可控。不可控的就积极适应,从意向立场转为物理立场,可控的就积极去做,从意向立场转为设计立场。
很多人之所以纠结,就在于无法从意向立场转换到物理立场或设计立场。
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我们常常把不可控的看成是可控的。之所以出现这种认知混乱,源于我们误以为自己知道很多。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错把熟知当真知。
黑格尔把那些我们通常以为我们知道,但其实不知道的知识叫“熟知”,真正知道的知识叫“真知”。一个人的认知优势体现在他的真知与熟知的比例,如果太低,他就常常会错判。
怎样提高真知的浓度
最常见的熟知就是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新信息,不管你是有意地学习,还是休闲地刷微信微博,看完一篇文章,你以为你知道了,但很可能你不知道。有空你不妨试一试,看完一篇文章能不能复述,简要的就行,用自己的话把别人的观点表达出来。或者,连续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估计很多人都会被问傻。
就像前几天刷屏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我问你:这种教学方式是全新的吗?为什么现在才出现?学习只要教学资源好就行了吗?远程教学还需要老师课后亲自辅导吗?技术进步真的让人变聪明了吗?这和已经退潮的知识付费有什么区别?像TED这种优质资源网上不少,但真正学习的人有多少?什么是学习?…………
我们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摘到了一个点的知识果,就以为拥有了整个知识树。其实,在知识点的后面,是整个的知识网络,你根本不了解。
正如上面的方法,不断提问,就能增加”真知“的含量。
如果一个人头脑中真知含量很少,很可能因为他过得太舒适,几乎没有接受真正的提问。
提问,就是把认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只是,好多成年人已经有能力打造舒适的不接受任何提问的环境,这也是我的焦虑。
假如你所处的行业具有高度屏蔽性或者垄断性,那么,你自己面对的问题或者环境就是相当单一的。然而,真实世界的竞争却非常激烈,你却在那种舒适的环境中自以为是,尽管你熟知很多,真知太少,也能够混下去。
假以时日,和你一起毕业的人,10年、20年以后,不同环境中的人认知差别会非常大。因为有些人,不断在经受各种的质疑、提问、挑战,被迫去迭代原有的认知,一步步让现有的认知接近于真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