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先知,我的工作是破墙开窗
----引自米歇尔.福柯
框架
戈夫曼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 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从中可以看出框架的双重含义:
第一,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式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
第二,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吉特林 吉特林在戈夫曼的基础上将框架概括为一个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框式,也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不变的范式。后来,框架理论发展出三个核心概念:框架、框架化、框架效果。分别体现在传播研究的三个领域中:媒介内容----媒体框架是什么;新闻生产----媒体框架如何被构建;媒介效果----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媒介信息,即受众框架。
范式
托马斯.库恩 范式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通俗来讲,范式就是一个模型或模式。
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
科学理论不是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个别命题的集合,而是由许多相互练习、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组成的系统整体。库恩将这一系统整体称作范式,范式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长期的探索、教育和训练中形成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思路,为他们提供了考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共同方法。
话语
米歇尔.福柯 福柯坚持认为,没有权力就根本不会产⽣“真理”,所以并非知识产生权力,而是权力生产关于主体性的科学,以便为了生产主体。福柯反思了普通的语言学。他认为语言的实际社会应用问题比语言本身更重要,语⾔的基本问题,不是语言的形式结构,而是它在社会实际应用中同社会文化因素的实际关联,是语言论述的结构及其操作技巧策略的问题,也就是语言应用中的话语问题。
话语是在特定环境中,由社会中占据⼀定社会文化地位的⼀个或⼀群特定的⼈(说或写的主体,就⼀个或几个特定的问题,为特定的目的,采取特定的形式手段和策略而向特定的对象,说或写出的话语。话语就总是包含着形成产⽣和扩散的历史过程,包含着相关的认知过程,包含着相关的社会关系,包含着环绕着它的⼀系列社会力量及其相互争斗与勾结。
换言之,话语是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历史条件下,由某些⼈根据具体的社会目的,使用特别的手段和策略所制造出来;它们被创造出来,是用来为特定的实践服务的。话语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语言力量,而是与社会文化网络中的⼀系列力量纠缠在⼀起的,是活生生的力量竞争和紧张关系,是靠特定的策略和权术来实现的话语的形成、传播、转换、合并等过程都势必搅动⼀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