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体验参与,组合协作学会互助。
根据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的安排,我们来到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的学生人格素养锻造基地,开启了一次在黑暗的环境,暂时摒弃视觉,然后由视障培训师引领,触摸和发掘黑暗世界的生活情景的体验。
体验前,工作人员把大家分成小组,每组6-8个人,先教会我们使用盲人探路手杖。使用手杖时,在身体前方左右摆动的幅度,以自己的肩宽为尺码。工作人员还告诫我们说,进入黑暗环境,要依次排队,跟好你前面的人。于是我摘下了近视镜,拿起了导盲手杖,拉着同伴的衣衫,走进了体验室。在黑暗则空间里,通过五个场景活动区。没有了视觉,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失去了可依附的东西,我的双手只有在抓住同伴或者摸着身体边的墙壁时,才有安全感。手杖的使用及不熟练。我努力用耳动听,用鼻子闻,用手去触摸,用舌头去品味,用心灵去感受。我打开了自己其他感知的潜能,同时也要放开与同伴一起协作,这样的体验激发了我对人性多元化的崭新理解。在黑暗里感觉无助甚至恐惧,而视障培训师作为支援者的角色,让参加者感觉安心。经过这场“角色对换”,我了解到视障者的长处,把平日的不经意转化成尊重,切身感受了视障人士的日常生活;我在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多一点热情,少一点冷漠;我在思考生命中的我拥有太多他人的给予,需要更多的回馈社会;我在思考课堂上,我会给孩子怎么去讲“关爱”“帮助”。
新加坡教育科技署前副署长,年近八旬的林保圣先生为我们做题为《课室管理与学生激励》的专题报告,他采用随机分组,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大家在小组内相互讲述课室管理和纪律、预防纪律、果断管教法、新阿德勒理论、正面管教、决定性纪律的步骤。以及如何处理“不当行为发展”的七个阶段。实践体验“协作学习”,在体验中领悟合作学习的目的作用。
在院长陈丽颖女士执教的《采用设计思维进行创新设计》的专题中,采用“世界咖啡”的分组研讨形式。我提出了我们小组的组名是 “兵马俑”。组长在介绍中告诉大家,这名字的宏大在于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这名字的细致在于,它是我们团队的归属地;这名字有内涵在于,它是陕西省版图的象征。在接下来的讨论发言中,我们团队协作,人人参与,各尽所能,让创新、创意、创建的理念落实在时效行动上。 回味不同形式的体验与协作,好想把这样的形式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如何用的贴切?如何用的恰当?这是我需要探寻的方向。
体验式教学在我从事的语文教学中,也在用,但有了这几次的体验,让我对人性多元化,对协作精神,对发挥个性潜能等方面都会有很多新的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