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见和肯定孩子的负面情绪
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进入了一个误区——急着帮(逼)孩子解决问题。
忽视了真正的第一步——看到和肯定孩子的负面情绪。
长跑训练时,跑到一半很累了想放弃;
工作一直没法完成而感到又急又气;
站在空中玻璃往下看时,恐高而感到脚软。
孩子和成人一样,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产生「累」、「气馁」、「生气」、「急躁」的情绪。家长可以在旁边说:「积木堆了几次都倒了,你感到很沮丧。」、「是的,攀爬很辛苦,你有点累了」。
如果能这样接纳孩子,面对困难产生的负面情绪,就能帮助孩子缓和并且冷静下来。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理性思考如何继续迎接挑战。
二、问孩子的需求,给孩子搭建脚手架
家长可以先不插手,让孩子尝试自主完成。但若发现孩子遇到瓶颈时,可以询问孩子的需求。比如,「是不是觉得有点难?哪里比较难呢?」、「感觉累了吗?需不需要休息一会再试试?」、「是不是有点害怕?哪里让你感觉害怕了呢?」 。
如果还有需要,可以给孩子搭建脚手架。比如给孩子一点提示,拆解或者简化步骤,给孩子做演示,或者你做让孩子帮忙等。
举个例子,孩子对搭房子很感兴趣,但搭房顶时总会倒,可以提示:
嗯,这样好像不太行,我们试着换一块平的积木怎么样?
还可以给孩子展示过程,再让孩子尝试。孩子完成后会非常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三、鼓励孩子努力和尝试,而不是关注成果
鼓励孩子时,少和孩子说「你一定行的!」这种「关注结果」的话,可以多和孩子说「关注过程」的话。比如:「我看到你很努力 / 认真 / 专心地尝试过好几次了,你需要我的帮忙吗?」。
多鼓励孩子去尝试,而不是聚焦在能不能做到。比如:「你刚才堆积木很专注,所以成功了。我们再来试试,专心地慢慢堆。」
「攀爬的确很累人,你却一直都在坚持,妈妈为你的坚持和努力感到骄傲。要不要妈妈在后面推你一下,我们再努力试试看?」
在平时教育中,多向孩子传达出「成功不仅仅看结果」,「愿意尝试、尽力去做,其实也是一种成功」。那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种认知,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不断提升。
这种思维认知,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它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指的是人对自我能力的相信和肯定—— 相信自己的能力是能够不断提升的。
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愿意积极面对挑战,总能够从挑战中有所收获,获得终身成长的优势。
鼓励孩子的核心要点是什么?其实就是自然走心,也不用担心那么多条条框框。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感受他的感受,体验他的体验。你就能看到他努力的过程和细节。你鼓励他的表情、肢体语言和动作都会自然浮现。
如果家长想送孩子一样礼物,最好的应该是让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怎么做到?支持、理解和爱。而这些,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有能力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