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鸿渐是不会老的。
我忽然意识到方鸿渐是不会老的,从一九四六年起,“方鸿渐”出现在围城之中,望着广阔的天地,望着自由而不得的时候,他就永远地年轻着,也意味着他会永远地踌躇着,迷茫着,永远地被理想和现实来回推搡着,亦或者说,被现实的巨轮来回地碾压着。
《围城》开篇就是方鸿渐留学回来,在船上和鲍小姐调情,结尾是他和孙柔嘉赌气出走,再回到家时发现孙柔嘉收拾行李回娘家去了。慢慢地将故事的脉络整理下来,才知晓他不过是从一个围城,走到了另一个围城,不停地打转而已。在他留学期间,学位证书是他的围城,他必须对家中父母和支持自己留学的周家父母有所交代,因此“假证书”成了他的选择,留学回来,恋爱成了他的围城,他困在自以为是的苏文纨和芳心暗许的唐晓芙之间进退维谷,还有一个赵辛楣在苏文纨身边转悠。及至方鸿渐与唐晓芙双方误会,两张分离,与苏文纨双方敌视,苏文纨另觅他嫁,与赵辛楣却成为朋友之时,就业成了他的围城。去往三闾大学的路途,虽然称不上是千难万险,也不遑多让了,经受了许许多多的苦楚,以至于赵辛楣发出感叹说,结婚仪式和蜜月旅行应当掉个个儿,若是经过他们那样的旅行还没有分手的情侣必然会百年好合。迨进入三闾大学后,婚姻成为他的围城,从古代就流传的一个成语叫做“成家立业”,方鸿渐获得工作,孙柔嘉因一路来的同行对方鸿渐颇有有好感,用他们后来吵架时说的话,就是“千方百计”。赵辛楣心里明镜儿似的,也曾提醒过方鸿渐,可方鸿渐却未敢置信。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写白流苏“善于低头”,而孙柔嘉无疑是深谙此道之人,在恋爱之前是百般柔弱无依,很多事情都来寻求方鸿渐的建议,包括有人酸溜溜地向她求婚她也告知方鸿渐。后来,有一回,她说爸爸写信来问,但是到后文就说找不到了。我深以为那封信就是凭空捏造的,一番借口罢了。恋爱变成围城后,指向的就是婚姻。方鸿渐不可逆转地走了进去。
扉页上写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当年张爱玲摇动笔杆,让一座城陷落,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倾城之恋,而钱钟书却没有用浪漫的笔触出描绘围城的精致华丽,温暖舒适,反而是把妯娌间的算计,两代人之间的不理解以及一地的鸡毛蒜皮,全都铺在了纸面上。倘若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钱钟书却如智者,执明烛火炬,将一个个人生的尴尬境地都照亮了,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指着它们,笑着说道,有趣吧?
故事落在真实人生里是惨不忍睹,是悲剧,放到小说里就是嬉笑怒骂的滑稽剧,指着这个人物,好似身边有人像他,或者自己就像他,指着那个情节,那窘迫的境况,仿佛见别人经历过,或者自己就领受过。更兼那一连串的妙语连珠,不胜枚举,像是把那些细碎的不知趣的时刻都打碎了,然后说出一番道理,摆在七十年前管用,放在七十年后也管用,因为“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就像咬着肉骨头的小狗追逐水中倒影,一个劲儿地奔跑,一张口,连嘴里的肉骨头都掉进水里,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