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晓华
1920年,举人孙儆在金沙镇独资兴建孙氏初等小学。举办开学大典时,张謇先生书“以学愈愚” 四字匾额一方相赠。此匾额一直悬挂在学校鞠寿堂的堂室中央。
鞠寿堂“以学愈愚”语出汉朝刘向《说苑·建本》,原话是“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现代人将这句话翻译为:人们都知道用吃东西来充饥,不知道用学习来改变愚昧。对张謇所赠的这方匾额,大多数人将之理解为:张謇勉励金沙的学子要用学习来改变愚昧。
这样的解释,似隐隐含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张謇认为金沙的子弟愚昧,要通过学习来根治这种愚昧。张謇先生真的有这样的意思吗?其实,这里存在理解简单化的问题。
首先,从对“愈”字的理解来看。“愈”字,可以理解为疗愈治愈,也可以理解为胜过、更加、超越。“以食愈饥,以学愈愚”这样的句子中,“愈”字理解为“胜过”“超越”似更为妥帖,可译为:用进食来战胜“饥”,用学习来超越“愚”。因为“饥”“愚”本不是病,而是一种不适的感觉或者不令人满意的状态,因此,需要的不是“治愈”,而是“战胜”“超越”。
其次,从对“愚”字的理解来看。今天,人们多将“愚”字与“笨”“蠢”“愚昧”等字眼放在一起看,认为这些字的意思类似,属于贬义词。其实,古人讲“愚”,并不完全作贬义看。
《说文解字》说:“愚”,从心从禺。又说,“禺,猴属,兽之愚者。” 合起来看,“愚”有“心性像猴一样”的意思。既然表示“心性像猴一样”,现代许多人就想当然的理解为“心性像猴一样蠢”了。这加上去的“蠢”字,是现代人对“禺”的偏见。
其实,古代传说中,“禺”确实是指一种猴,这种猴居住在树上,有点像猿,喜欢群居。走路时年老的走在前面,年少的走在后面,吃东西的时候要相互推让。古人说它“相爱而居,相聚而生,相赴而死”,是仁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若捕住一只,则会引起它们成群地啼叫追赴,即使被杀也不离开。从这层意看,“愚”的意思是心性像“禺”这种动物,倾向于相互让食,相爱而居,相聚而生,相赴而死。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禺”有山角落的意思,心在山角落里,必定视野狭窄,角度单一,因此,“愚”也有不存机心,不善灵活变通的意思。
无论是哪种解释,“愚”褒贬色彩都是相对中性的,有时甚至带有褒义。
老子说:“大智若愚”,这里的“愚”字,有诚实、朴素、实干、锋芒不露的意思。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人们所赞美的“愚”的精神,不是指愚蠢,而是埋头实干,不投机、不走捷径、不耍小聪明。《论语》中,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这个人在国家治理有道的时候,就表现出自己的智慧,在国家治理昏庸的时候,就藏起自己的聪明才智,老老实实干活。孔子说要像宁武子这么有智慧,很多人可以达到,但要像他一样“守愚”地做一个普通人,很困难,大多数人办不到。这里的“愚”字,也没有“愚蠢”“蠢笨”的含义,而更多的是指掩藏锋芒,甘心踏实干活。
孔子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赞赏上智之人,也同样赞赏下愚之夫,因为这两种人不容易受到后天习气的影响,有“不移”的品格,也就是有坚定的心性。古人认为成世间之事,比起聪明才智,更需要的是有坚定心性,能够坚守、执着,不断砥砺。今天的社会,有点小聪明人到处都是,恰恰是“不移”之愚人不多。
张謇曾这样说:“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这既是勉励自己,也是勉励身边的人,要老老实实、一寸一分地下最笨拙、最基础的功夫。
张謇对于所谓“愚人”,并不鄙视。更不是将金沙镇的子弟都看作是愚昧之人,认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变。
当然,最理想的人才是既有一流的聪明才智,又甘心愿意做最老实的功夫。“以学愈愚”一匾,是张状元勉励金沙镇的民众和学子,要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了解古往今来的学问,了解外面的世界,做一个既能够埋头下笨功夫,又有聪明才智的真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