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娱乐至死》的部分理解

作者: 又青 | 来源:发表于2015-10-09 16:01 被阅读477次

    我相信这篇文章很多人看不下去,因为这不是好玩的故事,精彩的八卦,实用的技术。不过,当你看下去了,并且懂了,那真是我的幸运,因为我们的思维在一条线上了。

    “话语”

    如果一个教授上课时表现幽默,人们就会带着记忆下课。这在教学或者演讲中的确是个事实,在我所经历的事件中,让人发笑的演讲,电影,课程总能让人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对其的认可。幽默的力量可见非同一般。但轻松一笑之后,人们记住了什么?书中说,在美国最让人乏味的是那些专业演员。这让我想到了“刻板”“正经”等代表正式或专业的词语,现在的大多数人更喜欢那些浮于表面的用来娱乐的事情,比如喜剧电影,综艺节目,言情小说等等。

    “会话”

    并不仅仅指语言,同时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在这样的意义上,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在电视时代,电视上的会话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就如现在这个信息量爆棚的时代,你更愿意看美女演的电视剧一样。形象成为一种会话形式,甚至代替了“语言”的功能,因为你一定因为喜欢某个高颜值明星而去追ta的剧,且不论ta到底有多少内涵和实力。

    “文字”

    文字不只是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创造了过去,并且给我们震撼人心的浓缩的想象。无论你所看到的文字是什么,我相信你所理解的仅仅是你从文字中看到的隐喻而已。这也是文字的局限性。写文字的人很厉害,因为他面对的是无法想象的无形的读者,甚至要做好准备,准备着接受这些无形的读者的反对或误解。所以,是否也可以这样说,人类创造了文字,并且在用这些自创的符号与自己对话?就像人类创造了钟表,将“时间”具体在一个表盘上,然后,人通过自己发明的计时技术与自己对话。那我们所认识的自然万物,可能并不是它本来的面目,而是他们在语言或者技术中的表现形式。这个问题真的需要哲学家来解释。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西部非洲一个部落曾用谚语解决纠纷,这大概就像两个孩子抢东西,你告诉他们"先到先得".你一定知道这种方式在成人严肃的世界里是行不通的。几乎所有人更依赖书面语言表达的"真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你考上大学要有录取通知书,比口头表述"我真的考上了"更有说服力。我们的书面语代表的是“事实”,而口头语代表的是“传言”。这两者的不同在于是否可变,同样在外力作用下,还是书面语言更加坚固。

    “铅字”

    有多少人还有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当铅字变为一种残余的认识论,它凭借着电视和电脑继续存活,可功能已经大不相同。甚至在被认为铅字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学校,也不例外。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平板教学了,当我拿着平板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看着整个教室的学生人手一个平板电脑的时候,我为铅字的命运和精神担忧。文化的符号变质了。我并不想攻击现代信息技术,我只是想以坦诚的态度来为我所真挚热爱的那一笔一划正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娱乐至死》的部分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mn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