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
先有,奔驰女车主平白被收1.5万元金融服务费
西安奔驰女车主坐在车的发动机上盖维权,无疑将成为消费者“挑战”行业潜规则的标志事件,其现实意义和启蒙意义确实怎么说应该都不算过分。4S店凭借渠道专营的“霸权”一方面在汽车厂商侧也摆得了姿态,另一面在消费者侧更是用各种信息不对称随意打压,而这也正是“潜规则”存在的现实基础。于是,4S店才一直坚持仅为车主更换发动机,也才在车主能够全款购车的情况下“说服”车主使用金融方案贷款购车,并收取了1.5万元的金融服务费,由车主直接支付到个人账户。这里所谓的“金融服务费”不过是一个名头,和我们熟悉的租房和买房的“中介费”在某种意义上差别不大,称为“手续费”可能更符合“大众审美”,因为4S店的销售人员陪同和协助客户办理了贷款业务而耗费了时间、人力和关系成本,在汽车交易市场上以“江湖规矩”的身份而普遍存在。而这背后真正提供贷款,金融服务的是汽车金融公司,借款人偿还贷款也是直接还给汽车金融公司的,看似无关的4S店“平白”地收了这么一笔钱,无凭无据,汽车金融公司是否也有责任?
再有,招联消费金融中招教育分期
最近,有媒体报道,多名学员通过微博投诉,称其在教育培训机构(樱花国际日语、海风教育、VIPkid等)试听或报名时,由教育机构销售人员介绍向招联消费金融申请贷款分期支付学费,但却无法正常退款。要不是直接拒绝或“不予理睬”,要不就是同意退款但需要收取利息费、手续费、报名费、软件开通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对于学员的投诉,招联消费金融回复,一是“服务关系”是消费者和服务费确立的,没法单方面退货退款,需要向商家同意;二是其向学员提供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属于免息,不需要向其支付利息费与手续费。本意是作为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润滑剂的金融服务,却被卡在中间,如鲠在喉。
再之前,晋商消费金融三次踩雷场景贷款
一次“”踩雷”车相关产品分期业务,产品及服务提供方资金链断裂无法向按照合同向用户(同时是借款人)提供服务;一次“踩雷”旅游分期业务,合作旅行机构实控人挪用资金导致无法按照合同向用户(同时是借款人)提供旅行产品及服务;一次踩雷租房分期业务,长租公寓公司同样因为资金链断裂,无法保障房东的租金支付,进而房东为保障利益要求租客退房。在上次场景贷款的业务模式中,晋商消费金融作为资金方将资金受托支付给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方,场景或者服务的提供方同用户(同时是借款人)签订销售或服务合同,以合同提供服务;晋商消费金融同客户签订贷款合同,通过金融手段支付商品或者服务费用,并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还款。在业务上看起来相互独立的合同关系,却也是脱不开的“干系”。
症结何在?
汽车也好、教育也好、租房、旅游也罢,将真实的消费场景同普惠金融的结合,作为润滑剂既满足了消费者消费的需求,也满足了商家扩大销售的需求,更是符合国家鼓励实际消费,进而促进生产的政策要求;此外,同不指定用途的现金类贷款相比,场景分期因为以“借款人受托支付”的模式,资金并非是交由借款人随意支配的,因此可以更好、更准确地掌握资金用途。从宏观到微观,看起来都是更好的应用场景,为什么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究其原因,To C 的业务不应该也不能完全从 To B To C 的模式中剥离出来,用人话来说就是,场景业务不应该放松对场景商户的管理。
商户的唯一目的是成交
在商户的商业逻辑里,快速的成交是首要的,这是销售的本质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基于此,消费金融场景中的商户,在对于可能影响购买者消费决策的信息尽可能少说,甚至不说,含糊不清或者一句带过,比如对消费者介绍的时候,多讲分期付款的好处,避谈分期的本质是个人贷款、多讲申请分期的便捷,避谈取消分期的麻烦、多讲提供服务的正规金融机构,避谈服务的费用是不是高的离谱、多讲为消费者对申请了多少增值服务,避谈分期还款是否超过消费者可承担的范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这就直接导致了:
1、为缩短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的时间和避免对“分期”理解上的迟疑及因此导致的“流单”,商户的工作人员以“亲善”服务的方式,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替消费者申请、办理消费分期,生生地登了船,把米煮成熟饭;
2、既然木已成舟,米已成炊,一旦消费者要求取消分期、退还货物或者消费服务时,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收取之前刻意隐瞒的各种“巧立名目”的费用,从而成功阻止退货或取消服务。
金融机构本位意识
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同样面临竞争,特别是在消费金融的参与者越来越多的时候,因此对于消费场景机构的选择上,很自然的倾向于能够产生足够交易量的商户,足够的交易量才能够保证足够的在贷资产,也就意味着能够产生持续的利息和费用的收入。而在供需规则和目前市场资金供给多于资产需求的制约下,向消费者业务流程的制定自然的会向商户倾斜;在加上场景分期的商户相对分散,最终在业务流程上不完整也不统一。
金融机构通过商户同借款人发生业务联系,但商户在这个联系中所充当的只是渠道的作用,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同借款人发生的业务联系是单纯的借贷关系,所以金融机构在场景分期的业务中,考量更多的是自身对于借款人风险控制能力,对于借款人履约意识和履约能力的判断,只要经过测算,分期产品的收益能够合理的覆盖资金、运营、风险(违约)成本,满足借贷产品的收益结构,这个业务就是可行。
最终,也就出现了鱼龙混杂、纷繁乱象。
辩以证之
这边厢有国家政策加持和指导,那边厢有个人消费金融市场的真实需求,承接落地的消费金融机构从“国计”、“民生”出发都应该把这个事做了,而且还应该做大、做好。的确,在当前展业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似乎成为了做大规模的障碍,但当我们辩证的看到当前场景消费金融遇到的这些问题的时候,把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拆解之后,得到的就是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即通过对于产品业务流程的设计来完善业务的管理。
1、加强过程管理
前文的分析里,我们已经认识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商户在销售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对于使用消费分期的客户,并没有严格按照金融产品的要求、业务流程来向客户进行充分的信息告知,也没有引导客户自主办理业务,而是“隐瞒”和“代办”,由此产生极大的争议。由此,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在流程的设计上需要“时刻”体现贷款人的存在和“金融业务”的存在,增加强验证环节、强提醒环节,如业务办理除需要提供身份证明材料之外,加强对于申请人自主申请的验证:人脸识别,并在此过程中,以强制阅读、播放声音提醒等方式简明提醒申请人目前的操作是在申请消费贷款,引导其确认申请意向及了解相关注意事项;
2、主动服务
在当前场景分期的业务里,消费金融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缺位”,导致了同借款人之前的信息严重的不对称,商户作为渠道“有意无意”地屏蔽了某些信息而造成困境。因此,消费金融机构需要重新确立金融业务中的本位意识,不单纯把自己作为一个商户收单的手段,向借款人提供主动的产品服务。
2.1、服务通知,向借款人主动提供多个业务流程节点、特别是关键的业务节点的通知:申请受理、贷款审批、审批通过、放款通知、业务办理提醒(T+1)等,强化自身在当前消费分期业务中的存在感和角色,实现同借款人的直接联系;
2.2、业务功能,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轻服务平台,向借款人提供贷后服务的业务功能,可前置借款人需先关注公众号作为约束条件,认证并关联当前办理业务;支持查询、咨询和业务办理等:如向借款人提供贷款取消的业务功能,在保障商户利益的前提下(如限定时间内),支持借款人不经过商户直接申请和办理贷款取消;
2.3、业务平台,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开发自有APP,H5等方式自建场景分期平台,以服务平台,销售平台的模式向商户和消费提供服务,商户通过入驻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商户或者服务,平台通过编辑上架或API接口对接的方式实现场景商户的对接,将贷款业务流程的办理掌握在自己定义的流程里,实现闭环管理;
3、穿透式管理
场景分期业务和现金贷业务相比,资金并没有打到借款人的账户,也就在根源上避免了贷款资金被挪用去非消费的用途,但目前的情况却是出现了商户平台和商户将资金方受借款人委托支付的资金挪用,而导致最终无法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可见,完成受托支付可能并不能真正地作为场景分期业务中的“流程完结”。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对资金的流向做穿透式的管理,确保资金最终是在合适的时间流向真正的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通过与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共建“虚拟支付账户”的方式可以实现将贷款的资金的流向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个人客户和商户分别开立账户,进行受托支付时将结算款项由第三方支付公司以“中间账户”的名义进行暂时管理,设置由借款人或者资金方单方或者共同发出指令后完成向商户账户的最终清算,而商户通过提现的操作完成结算操作。这种将资金统一管理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实现对资金流向和时点的控制,比如将装修的贷款以装修公司实际的施工进度为节点进行支付结算,比如租房的贷款以平台和房东约定的结算周期和方式进行对点支付;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借款人在消费流程中的知情权,且体现借款人在整个消费流程中的主导角色。
结语
场景或许并非有意作恶,金融也并非注定要为场景背锅,通过合理的流程设计强化消费金融公司在场景分期业务中的主导和管理作用,主动同借款人发生联系,提供沟通和服务渠道,拒绝被“管道化”,实现端到端的业务管理。此外,更加审慎地选择场景消费合作机构,综合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和平台化能力,无疑将助力场景消费金融这一国计民生的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