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不爱学习、生活习惯差等问题,是家长的责任还是教师的责任?

孩子不爱学习、生活习惯差等问题,是家长的责任还是教师的责任?

作者: 小麦86 | 来源:发表于2021-01-12 22:46 被阅读0次

孩子不爱学习、生活习惯差等一系列问题,是家长的责任还是教师的责任?

网络兴起的这些年,广发网民对教师口诛笔伐的很多,这些口诛笔伐中最有力的一句——如果我能教,还送到学校干什么?

这句话有错吗?没有。术业有专攻,在这个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年代,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做好自己的职业。教师也是一份职业,当然也需要做好自己本分。出于这种观点,家长们的牢骚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从教育理论来看,家长应该为孩子的学习及生活承担主要责任。为什么?

倒不是因为孩子是自己亲生的,而是因为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个体原型”。“个体原型”大约在五岁左右形成,孩子应对周围环境的行为方法都源自于“个体原型”的指导。

比如一个孩子不爱学习,抛开智力因素,这个孩子的社会合作能力一定是有问题的,他的行为无法适应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这种环境带给他挫败感,她会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优越感丧失。

孩子优越感丧失,便会寻找补偿手段,但是,孩子的经验阅历并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判断能力。因此孩子在追寻优越感的过程中,倾向于选择易于达成的手段。通常不良行为——不写作业、不认真听课、欺负同学、扰乱纪律等更容易实现。

孩子的行为都源自于“个体原型”,而“个体原型”是孩子从父母身上耳濡目染得来的。因此,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家庭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是空穴来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生活在地球上,其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随时调整适应。

应用到“个体原型”上,孩子的应对社会环境的行为方式其实是诸多应激反应相互协调作用而形成的。

比如孩子无意中打了爸爸妈妈,打人肯定是不好行为,但是孩子在做“打人”动作时,动作很滑稽,父母觉得好笑,所以父母笑了。

但是,父母心里是认为孩子的动作很滑稽才笑的,而孩子却认为父母的笑是对他“打人”的行为的肯定。这种应激反应及反馈会烙印在孩子的“个体原型”中。在以后的生活中,“打人”行为会时有发生,因为在孩子心里,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

“个体原型”侧重于心理。行为动作是心理的外在反应。如果孩子的行为不那么“合群”,父母一定要注意,是不是孩子的“原型”出了问题。

需要说明的一点:“原型”是父母栽培的没错。但教师切不可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孩子”而推卸自己的责任。

作为家庭的延伸——学校,培养学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如果一味的将责任推给家长,那么这种行为无异于抹黑“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不爱学习、生活习惯差等问题,是家长的责任还是教师的责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ry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