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朝,就绕不过张居正。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一位极富争议的历史人物。
万历年间的大明王朝,虽然实现了人口、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但与之相互关联的财政收入却入不敷出,赤字问题严重。相信看过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观众都有印象,全剧围绕始终的矛盾就是朝廷没有钱。为了增加收入,官员放纵士兵在杭州一带实行暴力的“改稻为桑”,由此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民生动荡,官场斗争和宫廷矛盾。
张居正
而到了嘉靖帝逝世后,张居正改革前,明朝的财政拮据赤字已经达到了300万两白银,而且由于根源出自地封建王朝的必然,土地兼并的加剧,这种局面在维系现状下只能呈现扩大趋势。
那么,面对这个困境,张居正是怎么样力挽狂澜?他的改革因何成功?在他死后又为何落得被清算抄家的结果?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故事。
一 帝国弊政
张居正,原名张白圭,其家世并不显赫,甚至可以说有些上不得台面。祖上虽是世袭军官,但从曾祖父张诚开始,张家便没落了,只能走上了科考功名的道路。而到了张居正一代,张家已经彻底败落。
幸好张居正自幼聪慧过人,刻苦攻读,16 岁中举,23 岁中进士,从此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的政治舞台。
在官场上,他深谙官场之道,广交朋友,积极为国家出谋划策。他历任兵部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要职,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
公元1572 年,嘉靖帝的孙子万历帝即位。拥有丰富从政经验的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施政之旅。这是因为当时万历帝比较年幼,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而李太后十分信任张居正,几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他主持裁决。
当时大明面临的问题很多,政令不举、吏治因循、财政贫乏、武备未修的发展颓局。先不说之前的土木之变,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瓦剌(là)军俘虏的屈辱历史。后来嘉靖帝时期,有一小股倭寇,长驱直入,从浙江登陆之后,一路杀到安徽,最后,竟然来到了大明朝的第二首都——留都南京的城门下,还差点打进了南京城。
而更糟糕的是,蒙古大军连年进犯,同样在嘉靖帝时发生了“庚戌之变”。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对明朝“贡市”不遂而发动战争。朝廷最后居然放任他们在京城抢掠群众,也不出兵抵抗。
二“一条辫法”改革
面对朝中的种种问题,张居正改革的大幕就是从改善朝廷内政拉开的。
公元1573 年,为解决当时目无法纪、因循苟且、遇事推诿的腐败官场作风,张居正颁行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各衙门,应当明确自身职责,在办理公事时,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定出时限分类办理。所有过程都要登记存照,以便日后查实。
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一套由内阁到地方衙门的层层考核体制,对事务办理进行监督与核查。考成法的实行,加强了朝廷对官员的考核与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取得了“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的效果。
与行政改革同样重要的,是对赋役制度的整顿。张居正认为,大明王朝之所以出现财政困难,土地隐没不实是罪魁祸首。因此,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清查、勘核土地,并在此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所谓“一条鞭法”,简单来讲,就是将田赋、服役分别折为银两,由地方官府合并征收。实行这样的征税办法,不但减少了赋税征收的中间环节,简化了征收手续,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对明朝财政状况的好转和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革除政治之弊、扭转经济危机的同时张居正对边防问题也十分重视。早在万历皇帝父亲的明穆宗时期,张居正就主张朝廷应主动改善与蒙古的关系,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且在北疆沿线设立互市,加强内地与蒙古之间的友好往来。、在西北和东北方面,张居正选派戚继光、李成梁分别驻守蓟门和辽东,负责边疆防务。恩威并重的军事策略,无论是在抵御外敌方面,还是安定生产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外,张居正还着重关注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问题。水利问题,上关乎江山社稷,下影响生民休戚,一直以来就颇受各朝统治者重视。明朝中后期,黄河改道,屡屡成灾,在影响漕粮北上的同时,给沿线民众带来严重灾难。
公元1578 年,张居正起用当时有名的水利专家潘季驯,负责治理黄河、淮河,并且兼治运河。经过一年多的治理与保护,黄河航道基本稳定,水灾大大减少,有效地保障了沿线民众的生产生活。
张居正主持的全面改革,目的在于解决大明帝国 200 年间发展中所遗留的各种问题,以稳固当朝统治。但是由于触动官僚士绅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草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对抗与抵制,实行不久,便草草收场。
三人死政亡
作为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为国事日夜操劳,可谓鞠躬尽瘁。诸多的压力与负担,让他的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
自 1581 年起,张居正就曾多次病倒,对朝政处理的重任实在难以承担。但是为保证大明江山稳固如初,万历皇帝不仅不准允张居正辞职还乡,反而不断加官授爵,对其委以重任。
公元1582 年,张居正终于不堪重负,驾鹤西去,享年 58 岁。张居正带着平生的抱负,葬入江陵故土,看似解脱的背后埋藏着数不尽的恩怨。
生前,为了保全大局,张居正独断专行,极力推行改革,引起许多官僚士绅的不满。在佐理朝政期问,他又居功自傲、功高震主,与万历皇帝产生不小的隔阔。昔日积攒的矛盾。在其逝世不久后,陆续浮出水面,开始发酵。
公元1584四月二十一日,籍没张居正家产的谕旨传至荆州。荆州知府和江陵知县为了抢头功,亲自到张府封门,将张宅内的男女老少全部关进空房,不供饮食,不许走动。
直到五月五日,负责宣旨的司礼监太监张诚等人才到达江陵,待打开房门一看,已饿死十余人。但张诚等置死人于不顾,马上命令吏卒抄掠财物,经过搜查拷问和挖地撬石之后,共搜出黄金一万余两,白银十万余两。
他们开始审讯张居正的嫡子张敬修,对其黑巾蒙首,严施酷刑,还将张家人一一隔离,分别拷打审问。审讯当中,几乎人人都被慑以非刑,悲惨之状,目不忍睹。张敬修因不堪忍受残酷折磨,悬梁自尽。张居正三子张懋(mào)修投井未死,绝食不亡,幸保一命。
抄家之后,张敬修自缢,张宅饿死十余口的消息传至京都以后,引起满朝大哗。由于内阁重臣申时行、左都御史赵锦的恳求,万历皇帝才允许给张居正家留空宅一所,田地十顷,用以赡养张的老母。
对于万历帝秋后算账的做法,张家人虽寒心却仍坚持忠诚报国。200多年后,到了明末清初,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敝(bì)为明朝殉难。张同敝先是在四川领导军民奋起抗击张献忠农民军。张献忠军马如洪水,张同敝只有区区数千兵马,但他仍奋勇抗敌。最终他在一场血战中壮烈成仁,身先士卒,誓死报国。
明朝已日薄西山,但张同敝秉承家族忠义、舍生取义的精神,誓与明朝共存亡。他殉国的义举,赢得了四川百姓的崇高敬意。百姓称他“生如名将,死如英雄”。
张居正雕像
作为一代改革先锋,张居正力排众议,对朝政积弊进行了大刀网斧的改革,给弊政从生的大明王朝扫除了积土,注入了新生。而他的子孙在王朝末期也坚持力挽狂澜,试图改明朝灭亡的命运。
可惜的是,任何历史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无论他们多么天纵奇才,也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大明王朝,走向了它的落幕时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