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见》摘抄

《看见》摘抄

作者: hia哈哈123 | 来源:发表于2017-05-28 09:12 被阅读0次

    书单里放了好久才看到这本书,拖延也许有时也是一种好事,可能很早的看不会有这么多的思考,也许会忽略过一些东西(也许未来又会这样的看待现在自己)没什么要说的,能够时常看看偶尔思考下面这些摘抄的文字就是我的收获。

    1    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2    人性,光靠自己靠不住。

    3    电视节目习惯将人塑造成好人或是坏人,实际上这世界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4    新闻记者有责任记录持任何一观点的人,评判是观看者自己的事。

    5   过去你觉得只有好人坏人,现在只有好事坏事,将来只有有事无事。

    6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是说,煽动各种偏见的斗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所以我不能轻易的对任何事物直接发表评论)

    7    我对一方缺席的采访都抱有疑问,哪怕技术上讲证据没有任何问题。也必须让他们说话和解释,即便这些解释会让我们本来的简单的是非变得混沌,会让我被动,让我在采访中陷入尴尬,让我可能必须放弃一些已经完成的不错的采访段落,会带来节目被公关掉的风险,也必须这样做,不仅是对他们负责任,同时也让我们完成对世界的复杂认识。哪怕这个认识让我苦苦难解,让我心焦。

    钱老师回信说,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东西胁迫,包括民意,我们要站在2012,2022甚至更远的地方来看我们自己。

    信的最后,他说,不要太爱惜你的羽毛。

    我明白他的意思,做调查记者最容易戴上正义,良知,为民请命的帽子,这里有虚荣心,也有真诚,但确实是记者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现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有风雨时也许不可蔽头。

    我把这些写在博客里,但有读者问,记者的价值中立并不等于礼貌冷漠,难道这个职业没有道德吗?

    8   转变看上去突兀,但在最初面对大量反对声音时,晃动其实已经开始,人往往出于防卫才把立场踩得像水泥一样硬实,如果不是质问,只是疑问,犹豫一下,空气进去,水进去,他两个脚就不会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的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是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9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我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的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着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而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才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10    生命往往以其他生命为代价,但那是出于生存,只有我们人类是出于娱乐。

    11  说实话,他的坦率令我绝望,一个过于主动甚至积极坦白自己内心阴暗面的人。往往会让原本想挖掘他内心弱点的人感到尴尬和一丝不安,他甚至都不会自己辩解一句,为什么不在镜头前,哪怕是伪装歉意向大家忏悔以乞求宽恕呢。

    12   我们要维护一条道德底线,那条底线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社会是有规则,不是随性而为,不是暴力滥交,背叛屠戮。

    到底什么是道德底线呢?

    13    如果我们对于一只猪的死亡漫不经心,我们同学也会漫不经心的蔑视人的痛苦和生命。

    14  法律不是一个道德或伦理问题,它的作用是制定规则,规则的意义不在于告诉社会成员如何生活,而是告诉他们,在规则遭受破坏时他们可以预期会得到什么。

    15    作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在真相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意倾尽所有,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的不安。

    16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的也没有意义。

    17  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

    18   观察的实质,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19   预设主题进行创作是一种可怕的习惯,往往大家认为拍弱者,都要拍成高尚的,或者让人同情心酸的,但是,马宏杰就超越了这种“政治正确”。

    20   其实谁也没教给他,但在意识中我们拍的片子就是要歌颂一个人物,对这个人物有利的描写,这个人物所谓不利的就要免去,这就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

    21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故不愿陷于盲。

    22  以前新闻调查老说启蒙,我一直以为是说媒体需要去启蒙大众,后来才知道康德对启蒙的定义不是谁去教化谁,而是“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

    23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24  这好像是我第一次在采访中有与对方讨论的心态,因为我渐渐知道,有时偏见的造成利益与庀护,也有无知和蒙昧。媒体最重要的是呈现出判断事物应有的思维方法,而不是让一个人成为公敌。

    25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需要一个真相呢?真相是一个民族发展最基础的东西,即便将来你查到有华南虎,这个照片的真假你仍然不能绕过,因为这是民意的要求……人不会忘记没有答案的事情,在真相面前,这世界上不存在特殊的国民性,人性本身就想要了解万事缘由。

    26  没有什么事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27  地震和奥运把我扔到一个以前没有的赤手空拳的境地,但心也定了一些,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完美新世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有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过跟谁比较才能判断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28   不从意识形态或某一概念出发,也不刻意站在它的对立面,说出事实时无所顾忌,也不故作惊人之语。他只是关心普通人的生活,他要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具体矛盾,矛盾解决的方式,自然指出要走什么样的路……不能用道德眼光看任何问题。

    29   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的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

    30   现代社会人的追求就是想要有保障,对这一切的保障,如果出现任何意外,人们马上就要找一个负责人,让上级负责,上级就很紧张,怕出事,所以要管好一切,不允许任何意外发生。反过来说,我们为什么要提那么多要求,偏偏这些要求给我们带来的是不自由。

    31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自己之间发生的事情,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永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32  他说:可能我的教育方式太简单了,我认为儿子应该怎么怎么着。那位妈妈说:不光是简单,不光是家人,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我就错了这么多年。

    33  批评别人的时候,引过顾准的话“所谓专制,就是坚信自己不会错的想法”。这会儿像冰水注头——天天批评专制,原来我也是专制化身。

    34   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找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用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有信心让明天更美好。

    35   陈虻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我慢慢体会到理解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柏大夫说,强大了才能变软。我有一个阶段,勒令自己不能在节目中带着感受,认为客观的前提是不动声色,真相会流失于涕泪交加之中。但是之后我觉得世间有另一种可能——客观是对事件中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互相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wc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