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半个喜剧》是朋友推荐的,他说看完又相信了爱情。我姑且就去看了,看郑多多满嘴跑火车渣完夏娃再渣莫默的时候,实在没get到他哪就相信爱情了。
孙同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他跟孙同长得特别像,说话气质也像,不过他活得更内向压抑。单亲家庭,后面父母又重组了小家庭,他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那个,所以他过年的时候总是不知道去哪里,学校宿舍就成了他的家。读研期间食堂、实验室、寝室三点一线,跟了一个人品不好的导师,但是怕换导师引起现导师不快,就一直被驱使着,额外跑腿替导师做一些份外之事,整个人显得更压抑了。我偶尔会跟他一起喝茶看电影吃火锅,在他烦心的时候陪他在操场遛弯谈心。也经常吐槽他,说话做事穿着像个老干部。太正经又执拗,老实巴交,规规矩矩的为人和打扮,仿佛看到了他规规矩矩的一生。
但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不是这样的。那一年寒假跟家里赌气没有回去过年,刚好碰到有份工作招兼职。我一大早就去了,他比我还早,穿着件衬衫,背一个书包,看着特别朝气,不像现在脸上写满心事。之所以一直来往到现在,除了觉得他很善良,还因为他叫我的名字的时候让我觉得很温暖,还有他写字很好看,这两点让我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他骑着一辆后面半路还坏过的自行车来上班,兼职这点钱肯定也不会经常在外面吃饭,宿舍的条件也做不出好饭菜来。冲着他叫我的名字让我觉得很温暖这一点,我决定打工期间要给他做饭。一个听他的声音能让人觉得温暖的人,肯定不会差。
那时候我们已经不是点头之交,算有点熟了。所以我骗他,反正我也要做午餐的。干脆连你的也一起做,我负责炒菜,你就煮饭带过来吧。看到他把我做的东西吃完,说好吃,满满的成就感,早起买菜做饭都有干劲了。其实我一般都不下厨的,但是愿意为了他去做。他过意不去,给我辅导了一段时间的英语,也就联系的更密集了。现在想想那段烟火气的日子是不一样的青春啊。
忘记是哪一年,收到了他塞来的一封信,果然告白方式也很老干部啊。忘记具体写什么了,当时就觉得很诚恳,说的也都是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挺走心的。不过我对他从来没有杂念,也就没有答应他。后面也继续不温不火的来往着,在他要离开的前一年,听说他认识了一个武汉姑娘,两人算网恋,只是视频过,这个憨憨就拿人家姑娘的照片当手机屏保了。
后面也闹过矛盾,毕竟是异地,见面少之又少,尤其是没有感情基础的情况下很难去维系,只能是寒暑假的时候去那个姑娘的城市。也正好在那一年,他获得保送出国留学的机会,一去要去三年,他很纠结。我问他,是缺钱吗,他说奖学金加平时打零工够用了。他只是从小在支离破碎的家庭长大,他想有一个家,不想再读书了,已经待够了天天泡在实验室的生活。他其实就是太没有安全感了,被原生家庭影响,也不喜欢社交,朋友不多,多年在外地求学,枯燥的读研生活他已经太压抑太压抑了。朋友的立场,肯定是支持他奔前途见世面。提高自己的专业领域水平,等变得更优秀了,姑娘什么时候没有啊,错过这个机会,他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再出去了。那个晚上,我知道他已经有答案了,跟我想的一样,研究生毕业后,他只身去了武汉,在朋友圈发了他跟那个姑娘的合影。
当各种价值观碰撞在一起, 当一个人需要平衡亲情工作与爱情......慌乱的生活,就像是半个喜剧。
《半个喜剧》的故事模型是一道选择题:A、体面工作,安身之本;B、不管不顾,一场恋爱。这道选择题孙同做的非常成功,在结尾既让别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又呐喊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娶了莫默他照样有了北京户口,有了工作。结尾看似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但都知道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遇到的。
他跟孙同也挺像的,最后遵从了内心,虽然知道会失去很多,但还是勇敢的做了选择。我明白为什么朋友说他又相信了爱情,因为在现代人眼里,爱情跟金钱地位权势相比微之甚微。尤其是出身低微的人更渴望成功,更明白成功意味着什么。他说女孩子的青春太短暂了,不想姑娘等他,把自己的命运都交给了那个女孩。他就是这样一个只为别人考虑的人。曾经在我创业艰难的时候,把自己全部的学费都给我周转。有些人虽然为你做的不多,但那已是他的全部。我很庆幸那一次短暂的兼职经历让我认识了两个值得交往一生的好朋友,其中一个是他。
越长大越想过得坦荡活的真实。我们都想活的真实,所以不想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交违心的朋友,我相信我们以后也不会变。改变自己不一定会让自己更好,但是不违心肯定过的更开心。人生最重要就是开心不是吗。就像电影最后孙同说的,光脚不怕穿鞋的,怎么都能活。
希望你的武汉姑娘对你好,希望你快乐,我的好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