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持续高温高热,我除了上班就是待在家里。为了响应“高温节能”的号召,顺便也帮助大脑降温,安抚烦躁情绪,读书无疑是比较节能环保的休闲方式——用不了多少水,也耗不了多少电。
根据读书群安排的进度,8月份需要完成的读书任务是投资领域的“圣经”——《聪明的投资者》,书龄长(和共和国同龄), 历史痕迹重(“最新”的第四版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订的),阅读起来痛苦指数有些高,没有《滚雪球》那么“亲切友好”(故事和细节都很吸引人)。
如果有读者在大热天“啃”这本书,出现大脑宕机、情绪失控的反应,一定要相信自己并不孤独。
好在前几年读过《证券分析》,对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有所了解,并且认真研究过书中的图表和公式,还写过好几万字的读书笔记,算是打下了良好的阅读基础。
记得在看《证券分析》以前,我对股市的认识完全是负面的,觉得里面“水”很深,身边亲友、同事被割“韭菜”是司空见惯的事。
看了《证券分析》以后,我对股市的认识不再那么负面了,也更加理解和同情那些屡战屡败的老股民们——在充满欲望和诱惑的资本市场,要克服贪婪和恐惧心理,对普通人来说真的是太难了。
俗话说事在人为,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还是投资者本人,不能赚了钱就内部归因,认为自己能力强、运气好;一旦亏了钱就外部归因,埋怨社会大环境不好、市场运作不规范。这种思维模式,既不科学,也不厚道,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多的投资误区。
毕竟市场波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有波动的市场才有生命力。市场先生可以情绪化,但投资者跟着情绪化就很容易犯错,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所以投资者有必要保持客观和理性,在投资过程中做好情绪管理和自我反省,才能为自己的收益保驾护航。
在我看来,《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一样,是基于当时当地的投资环境,来传递理性客观的价值投资思想、挖掘潜在的投资价值以及提出温和的投资策略。
按理说,投资领域的书只有注重时效性和实操性,才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尤其对那些渴望早日实现财富自由的投资小白来说,他们只关心买什么和怎么买,而且最好是今天买了,明天就可以赚到钱。
但正如求知没有捷径一样(真正有用的知识不可能轻轻松松学会),投资同样没有捷径可言,一心想要轻松赚钱的人只会离钱越来越远。
而这两本诞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投资经典书籍能一直“火”到现在,也从侧面说明了投资的时间跨度很长(书中的价值投资理念需要时间来验证),决不是靠某些“短平快”的操作手段就能立竿见影的。
为了拉近读者和作者在时空上的距离,方便读者更好地从“实战”角度去理解书中的概念和观点,《证券分析》提供了章前“导读”,而《聪明的投资者》则提供了章后“点评”——都是从真实案例和投资实践出发去解析作者的投资理念。
如果没有这些与时俱进的“导读”和“点评”,这两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会下降不少。毕竟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所面对的经济、金融环境和我们现在完全不同,更不要提国情、文化上的巨大差距了。
所以书中的许多投资建议看一看就行了,不用放在心里。对待历史上的经典书籍,我们既不要“囫囵吞枣”,也不要“刻舟求剑”,尽信书还不如无书。
不过从投资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本书对人性的分析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正因为人性不会改变——“人们仍然在狂躁的高点和抑郁的低点之间摇摆,渴求即时获利,却厌恶付出努力、认真研究和独立思考;现代投资者和他们的祖父辈,甚至曾祖父辈在这些方面都十分一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大多数投资者的心魔(主要是情绪因素)都需要用纪律来克服”,所以证券分析的核心要领,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难怪作者格雷厄姆对聪明投资者的定义是“要有耐心,要有约束,并渴望学习”,同时“必须能够驾驭情绪,并进行自我反思”。
他的学生巴菲特也在序言中指出,“要一生投资成功,只需要两个因素——有一个正确合理的思考框架让你能够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有一种能力让你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避免情绪破坏这个思考框架”。
两位投资大神总结出来的成功秘诀居然如此简单朴素,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没有高段位的技术含量,只有“以人为本”的深度思考,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看来想要在投资上取得好的成绩,得先投资好自己才行。如果投资者不持续学习和成长,不保持好脑力和体力,将来就算钱赚得再多也很难守得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