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乱锅炖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套用一句不能再俗的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OFO创历史先河,首先提出共享单车之新念,以学生的便利起身,从此掀起了单车的风浪。随后,各大商家
争相模仿。膜拜大约也起于此时,至于谁先谁后我不得而知。但是最初确实是他两家现于公众之眼,这确实是我看到的。
不过从一开始我就看好摩拜。没有什么偏见,纯粹出于自己体验。OFO单车质量良莠不齐,维护不周。有的车很好骑,有的车破烂不堪。对于OFO的创世,我不了解。但是单从表面上看,起家于校园,但从这点来看跟膜拜就存在了差距。这也可能是奠定了后来两者不同走势的关键点。
校园环境单纯,大学生素质比较统一,普遍都比较高。车辆破损率可以想象,比较低,维护费用低。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谈,校园里不可能有第二家快车入驻。校园环境单纯, 缺乏商业环境的严酷竞争和筛选。这也是OFO创业初期成功的主要因素吧。 但是一旦走上社会,事情就没这么简单和纯粹。
摩拜完全是来着社会的产品,不谈创始人的的因素,但从车子质量和设计来看,其实用性和外观都更比OFO高出一个层次。后者在初期的车辆损毁率更是攀升不下。经常见到一辆坏车,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车辆损毁,有人的因素,新鲜事物,大众好奇,更有好事者以无聊为乐。但是如果仔细掂量掂量这个车子的话,你会发现,它其实质量没那么好。传说它的成本特别低,所以它才能以段时间内迅速布满了街道的每个点。一眼看去,都是它的身影。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因素,导致大量损毁,好车和坏车一样多。修复率低,保养成本高。可能经营人员也就是想用低廉的价格去赢得先机,然后转手卖掉?套现?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猜想的是,从先后发展历程来看,不怎么认真的经营。或者说不是严肃的经营。车子质量经那么久竟然毫无进步。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就觉得OFO就是廉价,质量次的单车的代表。我骑过几次以后,对比了摩拜,我当时就断言,摩拜必将取胜。而且,摩拜后期的发展也印证了我的话。它单车质量不断提高,知错就改,商业模式和目的很明确。就是做好车,完成最后一公里代步。而且单车质量迭代更新。其中最后的三文鱼更是亮点,非常轻便,骑着让人感觉很舒服。这才是正确的发展。
至于后来的单车百花齐放的局面,不说也罢。充斥着冒进,不安和轻浮。或许我言之不确。
再后来,摩拜卖给了美团。再后来,滴滴推出了自己的单车。
摩拜卖了以后,最让人感觉明显的是,APP上的摩币没了。我记得我曾经有好几百,说没就没了。这个有点耍流氓。再就是涨价。什么月卡,季卡,次卡,涨的很多,跟促销的时候完全天壤之别。就连起步价也涨了。反观车自己还是原来摩拜的东西,完全毫无进步,而且老车居多,越来越不好骑。就是用别人的东西来挣钱。好比你你买了一个骡子,不给它喂吃的,就指望它挣钱。原来想着自己一家独大,剩下的那几个小弟毫无威胁,自己稳坐钓鱼台。不成想,半路杀出一个滴滴来。
滴滴单车,轻便,车新,优惠力度大。在用户已经形成习惯的基础上,自己毫不费力就能搞的风生水起的。完全有抢占先机的势头。 我自己也亲自骑过几次,很好用。轻轻松松的七八公里。如此势头,曾经在百家争鸣中鹤立鸡群的摩拜,终将被滴滴单车斩于马下。不思进取,岂可长远?好自为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