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含生平
2、《三冈识略》
3、董含的“命”和“运”
4、逸事
5、董俞“接班”云间派
6、云间派
1、董含(1624-1697),字阆石,又字榕城,号苍水,别号赘客、莼乡赘客,松江华亭(今上海金山)(又说为江南金山卫,其实是一地两说,金山卫在华亭县)人。董氏家世,据其《自述》谓:“始祖本籍河南,元末避乱渡江,卜居五茸,再传而族始大,如幼海忠节公、思白文敏公,名贤辈出。先大父邃初公,万历癸丑(1613)进士,历任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为御史时,剿寇御敌,勋业烂焉,受明怀宗皇帝宠眷,虚冢宰、总宪二篆,命兼摄之。居官厘奸剔弊,进贤退不肖,公忠伉直,不能委蛇,为忌者所中,乞骸骨归。先考仲隆公,性轩爽,不事生产,喜急人之难,为文颖异绝伦,既屡困场屋,遂弃经生业,与母氏殷太夫人隐居东墅,论者谓可追踪鹿门云。”
董含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十五,补博士弟子员。明亡,年方弱冠,避兵戎马间。顺治三年(1646)出应清朝科试,顺治十一年(1654)江南乡试中式。顺治十八年(1661)成进士,殿试二甲第二名,时年三十六。旋以列名江南奏销案被黜,放归田里。此后时事纷扰,经历三藩之乱等变故,遂绝意仕进,耕读自娱,虽家徒四壁,犹勤于著述。宋琬《安雅堂文集·董苍水诗序》云:“江南逋赋之狱起,士绅同日除名者万有馀人,而董君不幸□名其间,于是弃去帖括,究极于风雅正变之故,爰及汉魏,下讫三唐,朝齑暮盐,萧然如后门寒,而其诗亦闳深涵演,非复专家小乘所敢望。”卒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以后,年七十馀。据《自述》,所著有《古乐府》二卷、《闵离草》四卷、《闲居稿》三卷、《北渚草》二卷、《林史》一卷、《山游草》二卷、《三冈识略》十卷(以上曾刻),《盍簪感逝录》二卷、《安蔬堂诗稿》十卷等。
2、《三冈识略》是清代董含居乡所创作的一部笔记。据其凡例,系随年纪录闻见之事,始于顺治元年(1644),终于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经历五十四年始成书。今观其书,多载清初时事,时寓兴亡之感,所记江南奏销案,方于宣伪撰国史,假弘光,松郡大狱,《启祯诗选》,朱光辅起事案等,均为他书所未详或可互相印证,实多史料价值。又琐记明末清初之三吴风俗习尚,灾异人事,亦可为研究地方社会文化史所取资。
3、董含的“命”和“运”
董含有一个很好的“命”。他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的马桥董氏家族。从明朝天顺年间的董纶至清代顺治年间的董含、董俞兄弟,近二百年来,董氏家族科名不绝,共出了九名进士、十六名举人。董含是马桥董氏最后的进士。
董含似乎命中注定会在清顺治辛丑中进士的。他在《三冈识略》“贱名入梦”中记道:
乔进士梦蛟,自言十四五时,将应童子试,夜梦一人,如俗所画张仙者,谓曰:“汝欲登第,须与董某同榜,宜切记之。”惊寐,随识简端。乔长余一纪,余虽生,尚未命名也。自后遇试,必遍觅贱名,不可得。岁庚辰,余补博士弟子员。喜曰:“果有是名,有是人矣。”至本朝辛卯,乔中式,戊戌,捷南宫。余于甲午乡荐,拟此梦不足据。及辛丑侥幸,遂为殿试同榜,竟符所梦云……
在“禄命有验”中又记道:江右康君范生,精星卜家言,已亥过松,同社数人各取星书示之。于余独批四大字“辛丑必发”,众皆嗤其妄。后同赴南宫,闱事毕,偶集七闽张孝廉汝瑚寓斋,顾余曰:“我前已许子,万万不爽,速归置酒酌我,当往子寓待报耳。”坐未定而捷音至。
但董含的“运”却不佳。他记道:“殿对后,益都太宰亭孙公、恒山大司马玉立梁公,俱推拙卷为首。进呈三日矣,或以予策中引用《汉书·五行志》数语为不典,二公力争不得。遂抑置二甲第二”。原本可中状元,结果连榜眼、探花都不是。遂使本地区科举史留下无状元的遗憾,让其同族前辈董其昌的二甲第一在本地区的功名簿上幸运地保持了最高纪录。
倒楣的事还在后面。董含获二甲第二后归返故里不久,却又遇上了“江南奏销案”。江南奏销案缘于江南赋役百倍他省而苏松地区尤重,导致百姓乃至绅衿“旧赋未清,新饷已迫”。江南巡抚因此造欠册数部,悉列江南绅衿一万三千余人号曰“抗粮”,而尽行褫革。如当时有个探花仅欠一钱,也被黜,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语。董含也因此屏居田里。
不过,董含是个明白人,他的心态很平和。虽功名偃蹇,却无怨忧,并以古人格言自勉:“德业观前面人,名位观后面人。观前面人,每见我不如人,而日励思齐之念。观后面人,亦见人不如我,而日消蹭蹬之忧”。董含在三十岁前,已“与海内名流赠缟??,订车笠盟,扁舟往来于吴山越水之间”,四十岁后则“经史在左,琴尊在右”,晨兴则抱瓮灌园,而后间出酬酢,午后或采纂轶事,或信手拈诗;遇良辰佳景,则登山临水,不废游览。董含是马桥董氏家族中真正的大名士。
4、逸事
笑对“病死”传言
董含归居乡里后,已然家徒四壁,但“经史在左,琴尊在右,松风泠然,杂花绕牖”。他晨起则怀抱瓮罐浇灌田园,之后便监督小儿课业,偶尔外出酬酢,午后“或采纂轶事,或坐或卧,或信手拈小诗,不拘体裁,不计工拙”。“长夏则晞发行吟,颓然自放”,好不逍遥自在。“遇良辰佳景,携双童,蹑短屐,登山临水,不废游览。此外嗜好都尽,床头惟存《汉书》数册、《白傅集》一帙,兴到诵《南华经》一二篇”,又或者与村夫牧童为伍,时而挟册,时而荷锄,时而策杖寻僧,时而围棋赌酒,不禁感慨道:“宠辱俱忘,祸患不及,仆之所得于天者,不既多乎?”
他性格耿直,不随流俗,不擅长和陌生人打交道,尤其不喜欢见到庸俗之人,将人拒之门外者十日常八九。
就因为他经常深居简出,春夏时节又总是闭门伏枕而眠,民间居然传言他早已病死。他的一个故交闻之大骇,将信将疑,便想上门拜访,亲自求证。他先发了一封信过来,董含展信,不禁哑然失笑。沉吟片刻,提笔报以一绝曰:“蝶粘花片翻棋罫,燕蹴泥香湿画叉。病起已无裙屐兴,葛巾端坐诵南华。”
有人传说他“病死”,还有人说他早就“出家为僧”。他自题一幅《行乐图》,“辟谣”道:“噫嘻董生,曷为而髡?不缁不黄,不贾不耕……尔嘲我为芦中之穷士,我亦笑尔为纸上之白民。”
董含还一向好静恶喧,畏近权势。每每见人作富贵态,“背辄涔涔然汗下”。每次路上偶遇俗人,甚至会掀起衣角,掩面回避。九月的一天,他听说东篱生了一朵并头菊,其余各枝也灿然可观,便前往那里置酒赏菊。不料旁边一人却惺惺作态道:“花虽烂熳,惜非佳种啊。”董含笑赋一律云:“北郭先生老更饕,秋来逸兴满林皋。山翁远馈披绵雀,溪妇初分砍雪螯。翠壳脱时菱胜粉,玉缸开处酒如膏。绕篱也种无名菊,莫怪樽前啸咏高。”
松郡遇虎闹剧
董含花了五十四年始成书的《三冈识略》,是明清诸多笔记中颇具特色、颇有史料价值的一部。其中《松郡大荒》一文:“(是年)七月二十七至二十九连日暴风,昼夜不息,风之所向无定,禾尽偃,农人大恐。至秋季三月时久旱,忽天气郁蒸,不云而雷,苗皆枯木,棉豆花俱于数日脱落,于是四乡田有全荒者、有及半者……田主束手无策,相顾浩叹而已。”灾荒如此境地,而地方官竟不恤人情,“巡抚洪之杰不以入告,方取道居容县青苗一束,绘嘉禾图上献”,谎报徼功。这些实录性的文字,道尽了民生多艰、贪官无耻的社会现实,正是当时社会怪象的绝妙讽刺。
卷六《猛虎行》一文,形象地记载了娄县县令孟倒脉性贪而酷厉的性格,遭其剥削追逼破产者数不胜数。作者以“猛虎”冠名极具寓意,文中最后则以偶入娄县的猛虎被手刃致死结束,暗喻了作者的心情。
说到写“虎”,最能展现诙谐讥诮妙笔的是一则“松郡遇虎”的小故事。说的是云间本来无虎,府志记载佘山曾有“大青”、“小青”,但时间已久,不足为据。九月初,忽然有虎从西边入松境内。起初十日,老虎伏于东郊外华阳桥灌莽中,把一个17岁的年轻人当了“早餐”。后来这头老虎又潜迹至天马山一带,周围居民都闭户不敢出。总戎遣兵四出搜查,可笑的是,老虎行踪“飘忽”,官兵偶一遇之,就吓得撒腿就跑,结果好几个月都搜捕无果,还借口其为“神虎”,还在普照寺建道场,大兴法事驱赶猛虎。
如此荒谬之事让董含不吐不快,写了一首乐府曰:“虎何来?在四郊,忽东而忽西,往来咆哮。朝食人兮,暮食犊与豚。官吏清廉,尔何为然?居人皇皇,告之幕府。昨檄千兵,今发全伍。迁延却避,恐逢虎怒。沿村捉鸡鸭,膏彼刀与斧。经旬竟不获,屡出亦何补。爰命黄冠诵经,缁衣击鼓。问奚所为,誓将驱虎。虎庶几赴山而蹈海兮,以全我将军之神武。”
5、董俞“接班”云间派
董含之弟董俞(1631-1688),字苍水,号樗亭,又号莼乡钓客。是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亦因钱粮案被除籍斥黜。兄弟二人命运相连,心意相通,遂双双弃绝功名仕进,益加放情诗酒,扁舟草笠,诗文唱和。兄弟二人文章风流冠绝松江一带,时称“二董”。又与钱芳标齐名,人称“钱、董”。
松江大地的湖光山色足以遣怀释愁,二董潇洒高歌,尽情咏吟,留下了可观的文章。董含著有《艺葵草堂稿》、《安蔬堂集》、《闵离草》、《古乐府》、《三冈识略》、《莼乡赘笔》、《闲居稿》等诗歌、笔记文章。董俞文章、诗歌风格高雅脱俗,有过其兄者。史书上记载董俞“与兄含并以才名显,尤善赋学,尝为《镜赋》、《燕赋》、《采桑赋》,清婉流丽,论者谓可与吴绮湘颉颃。”(《清史列传》卷七十)同时著有《樗亭诗稿》和《玉凫词》等诗词著作,故而被视为云间派后起之秀,深受当时文坛耆宿推重。
清顺治康熙词坛,朱彝尊、陈维崧崛起,各创坛坫,浙西、阳羡两派角立,蔚成风气。其它柳洲、西陵词派亦呈地域之特色。云间词派老成萎谢,渐告式微。正可谓“词社凄凉,酒徒零落,一半嗷嗷鬼”(董俞《念奴娇·述感和彭羡门韵》其二)。然而吟咏之风依然不废,就中一二巨子撑拄其间,宗风得以不坠,且有所开拓。董俞与钱芳标即堪称云间词派后期之射雕手。《古今词话》载,有崇拜董词者,竟至于焚香咏《玉凫词》。汪森评论:“樗亭婉丽之什,源于清商诸曲,遂与子夜、欢闻况爽。若矫健疏宕处,则又歌行佳境,非学步辛陆者也。”清初柳洲词人曹尔堪《玉凫词·序》云:“(樗亭)偶以余暇工为小词,无不抉髓花间,夺胎兰畹。对清尊而惆怅,拾红豆以缠绵,悦于魄而动于魂,古人之言岂欺余哉!吾党之词见称于海内者,陈李前驱,辕文骖驾,俱已玉树长埋,宿草可悼矣。尚木清华,莼僧香丽,而或乘五马以徙鳄鱼,投三杼而栖白燕,近制寥寥,未易多得也。如子璧、崃文、子山、丽冲皆有专稿,为艺林脍炙,独樗亭之词出而同人退舍,莫与颉颃,由其神力震荡,足以推倒智勇,开拓心胸耳。”
近人张慧剑编著的《明清江苏文人年表》留有董俞生平的一些痕迹,现摘出,并附闵行档案局按语:
(1)清顺治十三年,董俞此际作《将军篇》,写清提督马逢知的荒淫生活。(按:时董俞二十五岁。据《三冈识略》,马逢知起家群盗,由浙移镇云间。性贪横自奉僭侈。百姓殷实者,械至倒悬之,以醋灌其鼻,人不能堪,无不倾其所有,死者无算。复广占民庐,纵兵四出劫掠。后图叛逆被朝廷诛杀。)
(2)清顺治十七年,董俞在南京应清乡试。(按:董俞二十九岁中举。)
(3)清康熙七年,董俞作着色山水祝友人母寿。(按:董俞可能还是画家。)
(4)清康熙九年,董俞赴桂林,过蕲州,与顾景星会。(按:顾景星为湖北诗人。董俞交诗友已不局限于江南了。)
(5)清康熙十年,董俞自粤西还,辑此期诗为《浮湘集》、《度岭集》。(按:董俞一年间游两湖一广,写了两本诗集,后都编入《樗亭诗稿》中。)
(6)清康熙十六年,董俞赴闽。(这是董俞又一次远游。虽没有编专集,一定也写了不少诗。)
(7)清康熙二十七年,董俞死,年五十八。(按:据此推断出董俞的生卒年。)
关于董俞,另有一则民间传说。有一天,董俞携僮仆正驾舟过洞庭湖,忽然风浪大作,上流有颠覆的舟船漂流下来,舟上其他人大惊失色,董俞却镇定自如,坦然赋诗二首,投入湖中,俄顷湖水平静恢复如常。他的这一举动,一时传为佳话。
6、云间派
云间派是明末清初重要的诗歌和词的流派,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三子,在当时影响很大,他们的诗歌创作荡涤了当时流行的萎靡浅露诗歌风气,与同时期的虞山诗派以及稍后的娄东诗派鼎足而三,成为明末清初最重要的三大诗派。
云间派早期主要成员有陈子龙﹑李雯、宋征舆、宋存标、宋征壁等。稍后成员则有夏完淳、钱芳标、董俞、蒋平阶等。
云间派以陈子龙、夏完淳最为杰出,二者的诗歌抒陈爱国抱负,慷慨悲壮。同时,陈子龙、夏完淳均文采斐然,善写七言歌行,不独以气节为诗文特征。除七言歌行之外,陈子龙还擅长七言律诗创作,而夏完淳则更擅长五言律诗。
云间派主要成员同时善于填词,所成派别被后人称为"云间词派",词派编纂《幽兰草》合集(陈子龙、宋征舆、李雯三人各一卷)、《倡和诗余》合集(陈子龙、宋征璧、宋征舆、宋存标、宋思玉、钱谷各一卷),《清平初选》合集。早期云间词派推崇晚唐、五代、南唐、北宋词,抑黜南宋。
以婉约为正,重词之言情。入清后,宋征璧等人拓宽云间派取法范围,不再排斥南宋词,而蒋平阶则反其道而行,不仅和前辈一样无视南宋词,连北宋词都被列入排斥范围,使得取法范围更加狭窄,造成不小的消极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