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国]海莲·汉芙
译者 [台湾]陈建铭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日期 2019.8.10-2019.8.11(周六-周日)
在伦敦,这是一个快与贝克街221号B座齐名的一个地址。
每次看外国的书,我就恨自己的英语不够好,有些翻译翻译原来的味道就读不到了。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信集,关于身在美国纽约的穷困的女作家海莲向位于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求购一些绝版书,与弗兰克·德尔开始了一场持续20年的书信交流,却未曾谋面。
想做的事情能现在做就现在做,不然可能就没机会了。
外国买书真的贵,直到现在,身在中国,如此便利,要多买书多看书!
书信交流的时代虽有不便,但确实有趣。
疑问
是那个年代跨洋运费不贵吗,为什么从英国伦敦买书反而便宜?
摘抄
真不知该如何报答你这么多好礼物,我能说的只是,如果有一天你来伦敦,橡原巷37号会有一张床给你,你爱待多久便待多久。
自古以来的好书,大多都是激情之作,没有情的文章和书,是太过干涩枯燥,没有人愿读的。
致力于消弥空间、时间的距离纯属不智亦无益。就在那些自以为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信和ICQ的辩证)(陈建铭)
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景状和情绪。(陈建铭)
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他们人数不多但代代有人。(唐诺)
总是在最边缘最异质的人身上,才得到自身最清晰的印记。(唐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