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我和朋友交流孩子的寒假怎么过会比较好?
他看到我前两天发朋友圈说丫头快回来过寒假了,就问起我这个话题。
正好今年他的公司业务比较稳定,虽然比口罩之前没法比,但是能稳定地活着,就已经很棒了,就想在孩子的成长中,再多做点什么。
他问我,我有一个有点傻的想法,给孩子报了一个冬令营的研学,人家肯定是只让孩子参加,但是我想买张票,跟着他们,雪一姐,你觉得我这个想法可行吗?
我说,几乎所有活动都对一小部分有用,对大部分人没用,或者说对想参与的人有用,对不想参与的人没用,这正好也符合二八法则。
去的地方大概有哪些?是不是名人故居和博物馆之类的比较多?
他说,对,其实我挺赞成孩子去这些地方参观的,最起码这看的都是真人真东西,孩子也知道一些来龙去脉了,回来以后对学习就会更加用心。
我说,你可以在去之前,分几次,用几个小时的时间给他讲讲背景,大体的内容,一些小故事,重点什么的,总之是有比较充分准备,再让他准备一些问题或互动话题。
他说,我就是这么想的,记得以前你也跟我说过,你们的家长不是有跟着去的吗?
到了地方,我也会买票跟着一起去,不影响人家,但跟着。
我说,我们以前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里,孩子基本分三类,大概五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能跟着主讲老师,有基本的互动,其中最多一两个有比较频繁的互动。
还有五分之三始终跟第一梯队保持几米的距离,也听,也看,但东张西望,因为他们彼此之间不熟,聊天也不多。
剩下的就要命了,基本进去后就一会看得见人,一会看不见人,总以为参加的是躲猫猫活动,甚至会故意躲起来,等着助理老师去找。
至于家长,除了第一梯队的家长外,其他的基本都不会跟着,一是费钱,二是费妈,三是费神,本来就是花钱买清净的。
他说,那我就属于第1类的1/5呗?
我说,你太属于了,组织者就喜欢这样的家长呀,真正是为孩子着想,要说让娃参加什么活动,有没有用,也要看看作为家长干了什么,能让作用最大。
他说,儿子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和儿子做游戏,有一个不能算是专门的游戏,基本是个附属的要求吧,我们爷俩玩了好几年,玩的可开心了。
我说,看见孩子就看见你了,但是这个我还没听说,讲讲呀。
他说,我经常会跟娃说一些知识,一些历史事件,一些想法,说完后,会要娃重复,或按照他自己的理解说一遍,甚至说说他自己的想法。
我说,你这是从孩子几岁开始的?
他说,这个训练最难,大概是从娃5岁开始,到8岁才能勉强大概复述,到9岁基本能谈谈理解了,甚至有时间能引申到其他的知识点。
开始几年,他抵触很大,老婆也反对,认为我在折磨孩子,但最近两年,孩子上到4年级,5年级了,能比较清晰地把学校发生的事,描述出来,甚至能分析一些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而且可以用我一直要求的一二三陈述法,我老婆才多少有点认可。
我说,我怎么感觉你还有其他训练法呀?
他说,有,还专门给孩子训练过一点,讲话不允许说“然后”,用“接下来”,“后来”等词语来替代。
因为,我特别烦别人动不动就“然后、然后、然后……”,那能急死个人。
听完之后,我恍然大悟,明白了他的孩子为什么跟别的孩子看上去不一样。
他说,我在设计这些游戏的时候,就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每个游戏,试图提高一点能力,或是改一个毛病。
所以,他简直是做得太棒了,他要的可不只是分数,他要的是孩子成长关键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的长远能力。
你认为这个爸爸做的怎么样呢?评论区告诉我吧。
我写完了,猛烈点赞,点在看,转发,你会更有才有财、更好看的!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