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经济学家周其仁说,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切身感受到的力量。靠近厉害的人,你就会慢慢变得厉害,没想法也会变得有想法,小想法也会变成大想法。
剽悍一只猫说,很多时候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不知道。
一个的见识,会极大地影响他的人生态度,影响他的行动,最终影响他的人生轨迹。
02
我有个高中同学庆芬,当时成绩不好,本科没考上,被调剂到了北大文理学院,读了宝石鉴定的专科。但是现在庆芬是中山大学的教授,专业是生物工程。
如此大的转变,当然除了自身的努力,我想最重要的是她的见识。首先北大校园的老师学生给了她不一样的见识,让她不甘于读个专科就罢手;其次在工作中帮做生物工程研究的老师做助手,与牛人混在一起,又增长了她的见识,让她有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决心。后来,她又作为访问学者到哈佛学习,见识的增长我已经无法随便评说。
从成绩不好的高中生,到哈佛学者,中山大学教授,这些改变的根源,在于见识。
03
想到某个收费站的女工,听说要下岗了,哭诉说,我都36岁了,我啥也学不会了,下岗了叫我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当然首先澄清一点,我并没有丝毫嘲笑这个女工的意思,恰恰相反,我特别能够理解她的想法。因为她的见识还不够广,因为常年封闭在一个小格子间中收费,工作中见识到的大多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如果业余时间也不学习提升自己的话,那么在她的眼中,世界就只有收费站的格子间那么大,所以,她的哭诉也是内心世界的反应,可以理解。因为她在哭诉的时候,她还看不到人生可以有更广阔的天地。
36岁的女人就不能学习新东西了吗?姜淑梅奶奶可是从60岁才开始识字、75岁开始写作的;摩西奶奶也是70岁开始拿起画笔的。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奶奶级别的人,学着玩微信,刷抖音。36岁,跟她们比,简直就是青葱少年啊,怎么就学不会新东西了?
见识的狭窄,就仿佛一座看不见的牢笼,会苑囿一个人的思想。
04
我的婶婶已经快70岁了,每次跟我联系都用微信,她从来没觉得年龄是什么限制,喜欢拍照,拍美景,然后学习美图秀秀,自己美化照片,做音乐相册,还天天全民K歌……一个快70岁的老人,我都有点自愧不如。
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婶婶能很快接受新鲜事物、而不让年龄成为自己成长的限制?是见识,她天天看新闻,读报纸,还写摘抄,身处教育领域,爱找人聊天,接触到的也大多都是相对文化层次高的人。这些日积月累的见识,最终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我自己也有同样的体验。参加了剽悍社群,让我见识到了很多牛人,每天被积极的正能量感染着,感觉对生活的态度都发生了180°的转变,还不敢说每天都特别积极认真地活着,但至少受情绪低落的影响大大减少了。
感觉过去的自己,也像井底之蛙一样,只能看到那井口大的一小片天;跳出井底,才知道,原来天是没有边际的。
见识,直接决定着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
05
既然见识对一个人如此重要,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去增长自己的见识呢?
一个人的见识,包括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
所以普通人增长见识,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读书。当然读书也要与选择性,要读好书,至于啥是好书不太好界定,但读一些成长致用类、人物传记、历史典籍、经典名著类的书,总不会错。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每年找时间多出去走走,不一定走多远,哪怕是大街小巷,也能体味市井百态,见识到五彩斑斓甚至是五味杂陈的人生。这种行走中的见识,特别有助于增加一个人的包容度。一般见多识广的人,都有容人之度;而包容往往能换了别人的认可与机会。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增长见识,最重要的,还是要多见牛人。有时候,你苦思半年不得其解的问题,人家一句话就点醒了梦中人。这就是牛人牛的地方,因为他们经历过,见识过,你的问题,他一听就知道是咋回事。牛人之路,也是自己努力走出来的。
每个人都不该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永远不要停下让自己增长见识的脚步,做个终身成长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