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9(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亲笔批准了徐光启提出的宏大的修历计划,并且要求他“广集众长,虚心采听,西洋方法不妨兼收,各家不同看法务求综合。”
徐光启奉崇祯皇帝旨,在钦天监开设西局,又于1629年-1634由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先后以以西法督修历法。其间任用汤若望(德),罗雅谷(意),龙华民(意),邓玉函(德)等修成《崇祯历书》共46种137卷。
《崇祯历书》并非如某些人顾名思义想象的那样,仅仅是一部历书。更确切的说,这是一部在崇祯皇帝为首的明朝廷支持下修纂的一部引进西方数学天文知识的大型丛书。
在徐光启“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这个思想原则指导下,明朝政(摆渡)府开始了对西方的数学工程等书籍进行有意识有目标的大规模翻译。在徐光启看来,这些工作已经并非仅仅是为了修历本身,他说“事竣历成,要求大备,一义一法,必深言其所以然之故,从流溯源,因枝达本,兼能为万务之根本”
说的很明确,最后的目标是能成为万务之根本。
《崇祯历书》正是按照这样的目标来编写的,它被分成了基本五目。
第一,法原,这是基本理论,包括数学,天文,宇宙观等各方面的基本理论
第二,法数,这是天文学、数学用表
第三,法算,天文学计算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主要是球面三角学和几何学
第四,法器,天文测量仪器和计算工具
第五,会通,中国的传统方法和西法的度量单位的各种换算表。
正是为了实现“一义一法,必深言其所以然之故,从流溯源,因枝达本”,作为基础理论部分的“法原”,占据了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共有40余卷,占全丛书的1/3。这在中国历代修历法中是绝无仅有的。
崇祯历书采用了西方第谷天体运动体系和几何学的计算系统,引入地球的概念,以及地理经纬度,引入球面三角形,区分冬至点和日行最速点,引入蒙气差校正,采用黄道圈为基本大圆的黄道坐标系统,采用欧洲通行的度量单位
在崇祯历书中《大测》、《测量全义》、《割圆八线表》、《八线表》、《南北高弧表》、《高弧表》引入球面三角学和平面三角学,《比例规解》《筹算》引入两种计算工具,和过去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翻译的《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圆容较义》已经把西方数学中几何,算术,计算工具等基本内容系统传入了中国,而且这些工作中一大部分是在官方有意识的组织下进行的。
《崇祯历书》所达到的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最先进的。过去常常有一种说法,说《崇祯历书》仅仅引入了第谷体系,而没有引入当时最先进的哥白尼体系,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明朝廷所组织编写的这部《崇祯历书》是真正做到了崇祯皇帝所说的“西洋方法不妨兼收,各家不同看法务求综合。”
……
CCTV _10咋说的,咱的农历是汤若望发明的。
这个就象扯淡碑所说,完全是瞎扯的蛋蛋了。
另有云,汤若望剽切《崇祯历书》以谄满清,整了个五品的当当,无耻小人也。
木夫也不认同这种评价,哈。
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所做农事,都要依照历法。最早的农历出现于夏朝,顾名思义叫夏历。
明朝末年,汤若望带着西洋历来到中国。他在对比了两种历法的差异以后,发现中国的夏历是以月与地球环绕周期制定的,被叫做阴历是十分科学的。而24个节令与360天为一年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期,误差也不大。中国夏历的科学性、与生产的紧密联系性使他倾倒。
这也是他不力推西洋历的缘故。
汤若望受到了咱二哥哥高规格的礼遇,一是说明当时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二是说明汤若望在修正历法工作组里做了一定的贡献。
一般来讲,满廷不用汉人(汗奸当然除外),汉人的科学文化也不用。
木夫说了的,《永乐大典》正副本都被刘姥姥烧了。满清却启用了《崇祯历书》,虽然是删节本。
后来满汉是不通婚的,之前,倒不是的。顺治取(娶)的汉人董小宛,其子被钦定为接班人。
有云汤若望推荐麻子宝蟾作接班人,这也是瞎扯淡。
故,农历及董小宛算是两个特例。
这就是巧姐的由来。
加减乘除,上有苍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