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dd67622e6f66e1da.png)
说来也惭愧,大学上的是中文系,但古人诗文真没读了几篇。倒也不是懒,而是缺时间,你能想象一个农村愣小伙高考前一天和奔赴千里外省城大学报到前夕还在庄稼地里忙农活的情形吗?当然,也不完全是无奈,而是出于两种“准备”:考得上固然好,落榜呢也没啥,本就是泥腿子的命嘛。真不是吹,真是实打实的事儿呢。这也是上世纪末中国高考改革之初特有的特殊风景,其后永远不会再有了。你说大学四年能把过去二十年里耽误的课读都弥补回来吗?不可能。
于是有点荒诞的情形便发生了,似乎是刚有了电脑不久吧,大学毕业也多年了,有回网上闲闲溜达,看见个“眼儿媚”三字。咦,还有这样色眯眯的词牌?一查,还真是。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云:“按,此调名《横波媚》,即《眼儿媚》也。”南唐后主李煜《菩萨蛮》词有“眼儿暗相钩,秋波横欲流”之句,形容美女流盼的目光,可为调名的注脚。调名本意即咏美女顾盼流动的目光。查李煜词,此句乃“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秋波媚”也罢,“眼儿媚”也罢,都差那么一丁点,那是不是真来自李煜还多少有点疑问的。但“眼儿媚”三个颇能描绘女子顾盼之间的柔情与暧昧是毫无疑问的,否则也不会词家选用。
另一种看法认为《眼儿媚》词牌名来自于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句。“眼儿”是俗称,在文辞中有“秋波”之喻,于是就有了《眼儿媚》。此说法在笔者看来实在有点牵强附会,明显有往名人身上靠的嫌疑,因为从唐诗到宋词,诗词里带有“横波”,“秋波”或者其他刻画描写女性眼神的句中多了去了,为啥是白居易而不是其他人呢?
大多数人认为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一作无名氏)的《眼儿媚》应为《眼儿媚》这一词牌名的定调篇:“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大意为:杨柳丝丝风中摆弄轻柔,烟缕迷漾织进万千春愁。海棠尚未经细雨湿润,梨花却已盛开似雪,真可惜春天已过去一半。 而今往事实在难以重忆,梦魂归绕你住过的闺楼。刻骨的相思如今只在,那芬芳的丁香枝上,那美丽的豆蔻梢头。
问题是,连真正的作者都弄不清楚,便将《眼儿媚》的创始者的名头对接上去,也未免草率了点吧。
笔者隐隐觉得,《眼儿媚》的词牌十有八九来自某个民间小调,因为唐诗宋词里,带“眼儿”(女性含情脉脉的娇媚眼神)的词语压根儿就没有过,很是媚俗嘛。
网友评论